“着”字被动句的来源The Source of the Passive Sentence of "Zhuo"
刘海波
摘要(Abstract):
近代汉语中,"着"既是使役动词,也能充当被动标记。关于"着"的被动义是来源于遭受义还是使役义的问题,文章从产生时间、历时发展和两类被动句的差异这三个方面说明了"着"的被动义来源于其遭受义。
关键词(KeyWords): 着;使役;被动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近代汉语分析型致使结构研究”(项目编号:JD17108);;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类型学视野下的近代汉语致使结构研究”(项目编号:YY18201)
作者(Author): 刘海波
DOI: 10.16140/j.cnki.1671-5330.2019.04.02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 [2]蒋绍愚.汉语词汇语法史论文续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 [3]李蓝.“着”字式被动句的共时分布与类型差异[J].中国方言学报,2006(1).
-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 [5]马贝加.汉语动词语法化[M].北京:中华书局,2014.
- [6]桥本万太郎.汉语被动句的历史——区域发展[J].中国语文,1987(1).
- [7]田春来.近代汉语“着”字被动句[J].语言科学,2009(5).
- [8]张振羽.“着”字被动句来源的多视角考察[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
- [9]郑宏.近代汉语“着(著)”字被动句及其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分布[J].语文研究,2006(2).
- [1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 ① 关于给予义动词在发展为被动标记的过程中,有没有经过使役义动词这个阶段,学术界存在争议,这里不详细讨论。
- (1)关于使令义还是致使义发展出被动义这个问题,我们认为从致使力传递的角度来看,相对于使令义来说,致使义中N1对N2的控制度要弱,这样N2就更有可能重新分析为“施事者”,从而整个句式可以理解为被动句。因此,我们认为致使义发展出被动义。
- (2)关于汉语两类被动句的差异及其原因探析详细可以参考刘海波《现代汉语被动句中施事者隐现的历史原因探析——兼谈使役和被动兼用》,《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