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委”的语义演变及其复音化Semantic Change and Disyllablization of Wei
张梦帆
摘要(Abstract):
"委"的使用贯穿整个汉语史。先秦至唐代其语义最为丰富,由"弯曲"义经转喻和隐喻引申出"下垂"义、"放置"义、"付与"义和"付托"义,而由"放置"义转喻引申而来的"堆积"义又经变调构词滋生出"水流汇聚"义、"枯萎"义等。这一阶段,由"委"构成的双音组合不断增多,但"委"作为单音词依然常见。宋代之后,随着复音化进程的加速,"委"作为单音词使用的情况不断减少,至现当代时期已经完全成为不成词语素。"委"的复音化既与词汇化有关,又与派生构词有关。
关键词(KeyWords): 委;语义演变;复音化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张梦帆
DOI: 10.16140/j.cnki.1671-5330.2019.04.01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徐山.释“委”[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4(2):21-30.
- [2]王云路,王诚.汉语词汇核心义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77-79.
- [3]孙玉文.汉语变调构词考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 [4]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16.
- [5]晁福林.先秦社会形态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3:588-602.
- [6]王宁.汉语词源的探求与阐释[J].中国社会科学,1995(2):167-178.
- [7]王宁.训诂学与汉语双音词的结构和意义[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4):11-22.
- (1)包括《国语》、《左传》、《吕氏春秋》、《荀子》、《韩非子》、《周礼》、《管子》、《史记》、《战国策》、《新书》、《春秋繁露》、《盐铁论》、《说苑》、《论衡》(国学本)、《汉书》、《风俗通义》、《释名》、《白虎通义》、《魏书》《隋书》、《朱子语类》、《全元曲》、《三言二拍》、《红楼梦》(前八十回)、《四世同堂》、《围城》、《呐喊》、《彷徨》、《连环套》、《金锁记》、《北京人》、《三里湾》、《蜗居》、《杜拉拉升职记》。
- (2)这对概念在认知语言学中已有较充分的讨论,前者是基于两个相似事物之间的联想,后者是基于两个相关事物之间的联想。
- (3)虚线条表示“委”的滋生词意义,实线条表示“委”的非滋生词意义。
- (4)词汇化主要指由原来非词的语言形式(短语),在历时发展中演变成词的过程。董秀芳在《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24页)将汉语双音词的历史来源归为三大类:一是从全部由实词组成的短语降格而来,二是从由语法性成分参与形成的句法结构中衍生出来,三是从本来不在同一个句法层次上但在线性顺序上紧密出现的两个成分所形成的跨层结构中脱胎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