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习近平“两个结合”重要论断的三重维度

    冯慧;付国伟;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重要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全面理解“两个结合”需要从历史、理论、现实三个维度对其进行考察,厘清“两个结合”的历史逻辑、理论根据和现实基础。从历史维度看,“两个结合”具有历史必然性;从理论维度看,“两个结合”具有理论可能性;从实践维度看,“两个结合”具有现实指向性。

    2023年01期 No.141 1-6+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2K]
  • 习近平强军思想中的战略思维研究

    袁野;刘晓欣;

    战略思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哲学思维方法,对各项国家战略的谋划与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国内外安全新变化和强军兴军新形势,在以强军思想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过程中凸显了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为导引的战略眼光;展现了以发展与安全、国防与经济、国防与外交为维度的战略视野;强调了以党的绝对领导和致胜战斗力为原则的战略定力;铺陈了以新“三步走”安排、强军兴军布局和世界一流愿景为规划的战略运筹;彰显了以深化改革、正风反腐为抓手的战略魄力。

    2023年01期 No.141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理路探赜

    崔美杰;张庆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的重要论断,形成了新时代科学的生态文明思想。从生成逻辑看,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中国历届领导人的生态理念、欧美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的生态批判理论为其理论渊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现实威胁、国内主要矛盾及生态领域的新变化催发的现实诉求、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客观昭示为其现实基础。从逻辑主线看,人民至上理念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主线,答“为何建设生态文明”之问、表“讲政治、重民生”之态、遵“六个重大”之则。从价值指向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中国智慧的理论价值、为世界各国的生态建设贡献中国方案的实践价值、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提供中国范式的时代价值。

    2023年01期 No.141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红旗渠精神研究

  • 论红旗渠精神的价值取向

    马东兴;马爽;

    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追逐梦想、实事求是、人民至上的基本价值取向。修建红旗渠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的伟大实践,集中体现了林县人民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林县县委在红旗渠建设的每一个重要节点,都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赢得了上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支持。

    2023年01期 No.141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0K]
  • 红旗渠精神的特征及其价值转化运用新阐释

    程瑞巧;

    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两个大局视域下应彰显新的时代价值。在红旗渠精神特征基础上总结提炼其新的价值转化运用,为其在新时代传承弘扬提供全新的视野。

    2023年01期 No.141 23-2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 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探究

    彭舸珺;赵卓欣;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之一,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集中展现,在新时代仍具有深刻的价值。将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强化榜样模范的引领作用,加强线上线下的传播力度,提高学生对红旗渠精神的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将红旗渠精神自觉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中。

    2023年01期 No.141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周易文化研究

  • 陈奂“以《易》解《诗》”之研究方法

    晏青;

    清代陈奂的《诗毛氏传疏》一书,使用了大量《易》学材料来注解《诗经》,可以称为“以《易》解《诗》”。这一解经方法,是对东汉郑玄“以《易》笺《诗》”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陈奂的“以《易》解《诗》”,主要包括三种方法:一是用《周易》训诂《毛诗》字义,二是用《周易》解释诗旨,三是用《周易》补正《诗经》中的礼。陈奂对《周易》的一些申发与补正,能够推动《易》学的发展,拓宽《易》学研究的思路。

    2023年01期 No.141 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 帛书《缪和》训释三则

    孙航;

    学界对《缪和》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在具体问题上仍然存在明显的分歧,亟需检讨。第一,“凡天之道,壹阴壹阳,壹短壹长,壹晦壹明”之“阴阳”是指一岁之中春秋冬夏的推移,“短长”是指四时之中昼夜长短的变化,“晦明”是指一日之中昼夜交替的现象;第二,“夫羸德以与人遇,则失人和矣”之“羸德”,与“弱德”同义,指愚懦不毅之德;第三,从语义表达及其与故事情节的契合程度看,帛书“后说之壶”确实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这并不足以否定今本的合理性。

    2023年01期 No.141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 《山海经》信仰世界与《易经》方位文化

    芙蓉;于晋海;

    《易经》先天八卦中的乾卦、坤卦、离卦和坎卦分别代表南方、北方、东方和西方四个方位,象征古人世界观中天、地、火、水四要素;这四个方位与《山海经》中的太阳神崇拜、火神崇拜、月亮神崇拜,以及龙图腾崇拜和虎图腾崇拜存在着密切联系。先天八卦不仅有先民的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信息,也包括中国古地理、古天文和古海相知识,甚至包括古人的部落迁移信息。从这些能互相印证的信息记载,我们可以了解中华远古先民的精神信仰和空间方位文化。

    2023年01期 No.141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政法论坛

  • 从“历史决议”看中国共产党的“三大自觉”

    陈婷;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承担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使命。百年来,党在实践过程中锻造出三个鲜明特质,即深刻的历史自觉、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清醒的理论自觉。中国共产党坚持历史自觉,认清历史方位、把握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政治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回答“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团结带领人民不断开创新局;坚持理论自觉,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党的历史上制定的三个“历史决议”,即是这三大自觉的集中体现,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

    2023年01期 No.141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 海南自贸港生态安全治理行刑衔接问题研究

    张霞;董方新;

    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对经济发展、法治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具体而言,这种推动作用体现在自由贸易港的建设与现行法律的适用和协调过程。伴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全面铺开,该地区相关陈旧的行政法律法规导致自由贸易区内刑法适用难等问题逐渐显现。从这个角度看,如何在自由贸易港领域准确、合理地适用行政法和刑法,应对和解决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应该是今后工作中的首要任务。

    2023年01期 No.141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8K]
  • 共同富裕目标下天价彩礼治理的三维路径

    岳红举;张新;

    彩礼源于“礼”,出于“财”,兼有礼仪教化和财产交易的双重功能。天价彩礼既是养儿防老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替代,又是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集中体现,并在婚姻市场通过男性婚姻资本优势补偿人口劣势后爆发而已,根源还在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遏制天价彩礼现象,应立足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遵从意思自治的优先性和国家规制的有效性,实施“礼”与“财”、“德”与“法”、“个体”与“集体”兼顾的治理路径。

    2023年01期 No.141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 注册商标权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可能性探讨与构成要件分析

    常爱勤;

    注册商标权的地位和价值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日益凸显,对于其是否可以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众说纷纭。根据司法实践现状,论证注册商标权存在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空间,进一步明晰注册商标权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寻求注册商标权的利益平衡与善意取得制度价值的内在一致性,意在探寻注册商标价值和功能的发挥,最大程度保护交易秩序的稳定和安全。

    2023年01期 No.141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史学研究

  • 元朝耽罗流人刍议

    白云敏;

    耽罗即今日韩国济州岛古称之一,元时称耽罗。至元十年(1273),耽罗为元朝所占,明洪武七年(1374)元朝势力退出耽罗。元朝辖有耽罗102年之久,在耽罗设军民总管府、养马场等。此外,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终元一代,耽罗始终为元朝重要的海外流放地。

    2023年01期 No.141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 清末安徽教育近代化与日本关系研究

    孙波;

    清末戊戌变法与新政改革,均主张“效法日本”,安徽教育近代化在此背景之下开始逐步推进。一大批皖籍贤哲赴日考察教育及相关制度,仿照日本学制在省内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皖籍学子赴日留学,聘请日本教习来皖任教,有效地促进了安徽教育近代化事业的发展。受日本影响,清末安徽教育的近代化过程中,大批具备先进思想的仁人志士走向革命化,为近代中国推翻帝制的革命运动推波助澜。

    2023年01期 No.141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 工党对希腊问题的态度与战后英国防御战略的形成(1944—1947)

    陈少晶;温振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在经济凋敝和美苏崛起的双重压力下开始全球范围内的战略收缩。过去的研究常常将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简单总结为战后经济的衰退,社会舆论等因素往往被忽视。但是,不论工党是作为执政党还是反对派的表现都证明了作为一定时期社会舆论的代表,工党的态度对英国战略收缩起到重要的作用。希腊问题是二战末期英国第一次武力介入他国内政,其过程贯穿工党作为反对派和执政党的全过程。工党对希腊问题的态度尤其能反映这一时代社会舆论对战后英国战略收缩的影响。

    2023年01期 No.141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文学研究

  • 浅论欧阳修的颍州情结

    屠青;

    欧阳修与颍州有不解之缘,形成了挥之不去的颍州情结。颍州的风土人情使遭受仕途打击的欧阳修获得巨大的精神安慰,把它当作心灵的净土。政治上打击与磨难,也让欧阳修心有余悸,逐渐形成归隐思想。欧阳修晚年虽身居高位,却壮志难酬,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内心的社会责任感使他陷入深深的矛盾和自责之中。欧阳修的身体状况与亲朋故旧的相继凋零,加深了他对生命的感悟,增强了他对淡泊生活的向往之情。这些因素促使他形成颍州情结,将颍州作为自己的精神归宿。

    2023年01期 No.141 89-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 气氛美学下《觉醒》中三处哭泣场景解读

    李春风;许秋红;

    气氛美学是德国学者格诺特·波默(Gernot Bohme)提出的美学概念,引发了国内外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主要围绕人的处境感受或者说身在感与其周围环境空间之间的关系。《觉醒》中埃德娜的三次哭泣场景,对应的分别是与她有纠葛的三个男人:她的丈夫莱昂斯·庞德烈、精神之恋罗伯特以及肉欲情人阿罗宾。从波默的气氛美学出发分析三处哭泣场景的周围空间对埃德娜情绪的影响,我们可以发现这三处哭泣其实反映了埃德娜的“自我”从蛰伏到苏醒最终爆发的一个逐渐发展过程。

    2023年01期 No.141 9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7K]
  •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女性形象和内在意蕴透析

    汪舒;邵娟;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废奴运动的推动力量之一,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作品塑造了多个典型的女性形象,如伊莉莎、凯西与伊娃。伊莉莎与凯西是实现自我救赎的典型代表。她们不屈服命运安排,敢于冲破奴隶制牢笼,重获自由,而伊娃则更多的是寄托了作者对黑奴的人性关怀。作者通过对这些典型女性形象的创造,可以引领人们深入地理解女性主义作用、宗教影响力与种族歧视等问题,进而使人们更好地品读作品,认识美国。

    2023年01期 No.141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语言学研究

  • 国际中文教学视点下的汉语同义语素连用与汉字同义字素二合

    李义海;

    在汉语词汇以单音节为主的时代,为了表述的精准,人们有时会连用两个同义语素并经过融合而指向其共有意义;这种临时组合,经过长期沿袭而逐渐凝固为一个联合式合成词。受汉语言语表达规律的影响,人们也会将记录两个语义相同或相近的文字作为构字要素,并用其共有的词语意义显示造意进而创制出一个同义字素叠合的新字。汉字由据义发生到构意表词,与汉语言语表达一样,都走着汉语辞章学“结构”“组合”结合之路,都运用思维认知规律或言语行文条例(修辞格式)。这一发现有助于深入了解汉语汉字之间的关系、明晰汉字千古传承的内因、降低国际中文教学的难度。

    2023年01期 No.141 104-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 副词“大都”“大多”与动词的搭配程度及词义辨难

    毛民生;

    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中,“大都”与“大多”是一组表示范围义的同义副词,“大多”也可用来解释“大都”,并且在实际运用中,“大都”与“大多”一般可以相互替换使用,且不影响句子原意,似乎绝对同义。对此,基于BCC“多领域语料库”,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大都”“大多”分别与动词的搭配情况进行检索分析,得出副词“大都”“大多”与动词搭配的共现频次和使用程度的差异,进而探讨了造成搭配程度差异和语义差异的原因是数量的限定与凸显、构词语素的偏义、主客观量的限制,最终尝试对词典释义进行完善,以期为同义词词义辨析提供新的分析视角。

    2023年01期 No.141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7K]
  • 对关联理论中明示推理模式及“关联性”定义的补充

    李济舜;曾祥喜;

    关联理论从认知角度解释话语理解与产出,提出“关联性”和“明示——推理”交际模式。但在语言学研究中,关联理论的“关联性”定义和“明示——推理”模式的具体过程,未有清晰的研究成果。文章借鉴语义学和认知心理学相关内容,论述“关联性”的性质是基于心智的一种无意识思维关联的认知特性,在话语理解中起到一个类似媒介作用,交际双方的认知语境自动化趋同,并用蕴含、前提和预设等来补充解释“明示——推理”过程。

    2023年01期 No.141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教育教学研究

  • 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在法学专业课程思政中的价值研究

    余寅同;

    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作为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兼具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双重属性,为在法学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价值指引和支撑素材。目前,依托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在法学专业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在教学模式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使习近平法治思想与法学专业其他课程在具体知识层面上的联系得到进一步阐明,更加充分地发挥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在法学专业课程思政中的价值。

    2023年01期 No.141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 传统家庭伦理的内化路径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张伟;

    传统社会通过意义动机、社会激励、共同体压力以及日常生活,使传统家庭伦理内化为社会行为规范。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信仰相结合、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贯通、与现实利益相挂钩、与风俗习惯相融合,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023年01期 No.141 12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 基于任务驱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精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李艳爽;

    师范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师范生的探究能力、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课程之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精读存在学生课程参与度低、浅泛式阅读、缺乏探究研讨机会、教师评价有效性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改革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任务贯穿课程教学始终,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保证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探究能力、沟通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

    2023年01期 No.141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1K]
  • 新时代“中华文化与传播”课程建设中应该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纪军;

    要建设好“中华文化与传播”课程,需要从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筛选、教学方法选用、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运用等方面进行全面革新和重建。妥善处理好时间与空间、素质与能力、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从课程建设方面对新时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持。

    2023年01期 No.141 13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4K]

文化艺术研究

  • 河南传统民居门楼造型的文化基因与图谱探研

    任玉冰;郑东军;

    传统四合院作为一种内向性空间,其门楼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和可识别性特征,与地域文化密切相关。文章借用生物学领域中的基因概念,将其应用在传统民居研究中,结合景观基因理论形成门楼造型文化基因的识别体系,以此探讨河南传统民居门楼造型设计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动因,并从中选取重要基因要素建立文化基因图谱,为研究传统民居文化提供新的探索,以期为河南传统民居研究提供借鉴。

    2023年01期 No.141 143-147+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6K]
  • 《黄河大合唱》与黄河“红色经典化”现象

    张一帆;余旸;

    《黄河大合唱》作为现代中国音乐史上的一朵奇葩,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与政治意义。通过对其历史脉络进行分析与深层发掘,可以较为清晰地观察到《黄河大合唱》与西方音乐及“民族形式”问题的渊源。受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潮流影响,在包括苏俄文艺政策在内的多种因素推动下,《黄河大合唱》的诞生与成功又成为了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有力工具。

    2023年01期 No.141 148-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 数字媒体技术赋能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叶盛世;

    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的应用性强的新兴技术领域,在有效推动乡村农业发展、助力乡村现代化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文章以安徽省的数字媒体实践为例,深入研究制约数字媒体助力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提出了正确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完善乡村产业体系、激发人才潜力等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以期更好地发挥数字媒体对乡村振兴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2023年01期 No.141 15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