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时代特征与价值意蕴

    袁辰辉;乔秀花;崔敏敏;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系统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从总体上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时代特征与价值意蕴,既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维度,也是持续加强对这一思想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的迫切需要。从生成逻辑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着眼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聚焦于国内外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从时代特征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科学性、人民性、创新性等方面生动展现了其思想的本质和理论形象。从价值意蕴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了人民群众认知当代中国文化的全新视角,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时代文化蓬勃发展的新境界。

    2024年03期 v.26;No.149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 新征程上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三重论域

    赵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牢牢把握的五项重大原则,为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指明了方向。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是五项重大原则之一,是对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道路上精神风貌的规定和要求,要求党和政府要强化斗争意识、凝聚斗争力量、提升斗争能力、完善斗争保障,坚决与阻碍现代化建设的痼疾新病作斗争,扫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障碍。

    2024年03期 v.26;No.149 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红旗渠精神研究

  • 红旗渠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研究

    张清喆;

    红旗渠精神作为新时代中国精神的典型代表之一,具有“艰苦奋斗、敢于奉献、敢于拼搏”的核心要义。它对当代青年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和深刻的教育意义。“思想道德与法治”作为大学生主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行和法治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将红旗渠精神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具有先进的时代意义,针对二者融合的基本要求和存在的问题,有必要进行研究和探索。

    2024年03期 v.26;No.149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两个结合”视域下弘扬红旗渠精神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要求

    彭煜晗;张荣花;

    “两个结合”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历史经验总结,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两个结合”的新视角出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同构成了红旗渠精神的理论来源与历史根基。在遵循“两个结合”框架逻辑的基础上,聚焦信仰、理论、文化、实践四个维度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

    2024年03期 v.26;No.149 17-2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 新时代青年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的路径研究——以安阳师范学院红旗渠精神育人为例

    张爱善;

    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作为地方高校、位于红旗渠精神发祥地的安阳师范学院,牢记殷切嘱托,把红旗渠精神作为立德树人的源头活水,融入办学育人全过程,讲好红色故事,打造红色阵地,拓展红色内涵,践行红色精神,探寻新时代青年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的实践路径。

    2024年03期 v.26;No.149 2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周易文化研究

  • 张行成“有极图”对邵雍易学思想的推阐

    任浩;

    为推明邵雍的先天之义,张行成把“先天图”圆图画成正八边形,并改名为“有极图”,他还把“有极图”中的卦、爻象转变为卦数和画数,用图中蕴含之数来阐发邵雍的易学思想。张行成通过卦数扩展邵雍先天、后天体用之数,创画数补充邵雍易学的用“中”之数。这种化“象”为“数”的诠释方法,对推阐邵雍易学思想有重要意义。

    2024年03期 v.26;No.149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 明遗民视域下的傅山易学探析

    胡佳玮;

    身为明朝遗民,傅山通过《易》筮和托《易》言志的方式表达遗民之情;在实学思潮的影响下,傅山追求回归经典,提出了“《易》不可注”的观点,并批评了后儒注《易》之谬;傅山注重人事之理,他借助《周易》中的阴阳思想表达对社会善恶的思考。此外,他还以《周易》文本为依据,对宋儒之“理”的内涵进行了批评和纠正。

    2024年03期 v.26;No.149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易学与中国传统医学》思想主旨探微

    刘晓;崔波;

    文章从纵向上探索了医《易》会通的历史线索,横向上研究了《周易》的一些重要范畴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以及《周易》与传统中国医学各个领域的互相交织,并试图通过传统医学与《周易》相长的发展轨迹,揭示中医学的理论结构框架,在中医学领域比较深入地揭示了传统哲学和科学的联结。

    2024年03期 v.26;No.149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政法论坛

  • 论马克思平等思想的理论特质

    郜慧敏;姚云;

    平等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政治哲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马克思阐明了平等的内涵与性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批判,阐发了对未来平等社会的伦理期待。总体而言,马克思的平等思想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质,它是以历史性为根基、以批判性为起点、以实践性为目的、以自由性为旨归的平等思想。深入分析这四个特质,有助于更加全面而系统地理解马克思的平等思想。

    2024年03期 v.26;No.149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 我国干部腐败问题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趋势分析——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图谱分析

    侯学进;王晨;李怡楠;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但铲除腐败滋生土壤任务依然艰巨,尤其是干部腐败问题,不仅损害人民利益,也威胁党和国家的安全与稳定。通过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1993—2023年收录的1 303篇干部腐败相关研究的有效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总结我国干部腐败问题当前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提供借鉴。

    2024年03期 v.26;No.149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智能劳动之思考

    高俊;任晨晨;

    智能劳动的出现,引起了它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劳动价值观的碰撞。在研究智能劳动的过程中立足历史唯物主义,阐述智能劳动的一般本质与结构性变革,分析智能劳动的价值创造及贡献,探究智能劳动者的地位及保护性思考,并证明智能劳动仍适用于历史唯物主义,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的智能劳动研究提供借鉴。

    2024年03期 v.26;No.149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农村基层党组织赋能乡村振兴的内生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

    黄馨宇;周琳娜;

    当前,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实现,农村已进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衔接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乡村振兴发展密切关联,二者之间具有严密的理论逻辑、缜密的价值逻辑和深刻的现实逻辑。进入新发展阶段,要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制度建设,增强组织凝聚力;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班子建设,强化政治领导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提升思想引领力。从以上路径出发,不断为乡村振兴赋能。

    2024年03期 v.26;No.149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 基于公共利益限制删除权的行使

    徐凯文;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十七条第二款明确规定了限制删除权行使的两种情形,但并不能穷尽限制删除权行使的全部情况。因此,有必要研究限制删除权行使的考量因素。参考欧盟GDPR第29条工作组对删除权例外情形的规定,应从三个方面对删除权行使进行限制:首先,需要考虑行使删除权是否涉及公共利益;其次,必须评估删除权行使是否会对信息主体造成严重影响;最后,需要核实信息处理者是否采取了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基于这些考量,可以在公共健康安全、存档或者统计需要的基础上限制删除权的行使。

    2024年03期 v.26;No.149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 罪刑相当的实现:以刑制罪之反思与持法达变之提倡

    梁洪瑞;

    以刑制罪是司法实践中的常用方法,其关注核心是刑事裁判中的罪刑相当问题。以刑制罪方法根源于传统道德实用主义定罪思维,并在前见思维指引法官寻找法律规范的过程中发挥作用。但是由于以刑制罪方法带有鲜明的解构色彩,容易造成量刑无制,在其司法运作不能的场合会造成情绪化对待立法的倾向,易消解制定法的权威,故不是实现罪刑相当的妥当方法。持法达变思维是协调法律的“常”与“变”的思维,符合罪刑法定原则形式理性的要求。对此,应当在刑法中提倡持法达变的思维以解决裁判中罪刑失当的问题。在刑法中贯彻持法达变思维一方面需要以法内之情作为解释构成要件的参考维度,另一方面则需在慎刑恤刑的司法理念下规范化量刑,并运用特别减轻制度周延法定刑的不足。

    2024年03期 v.26;No.149 69-7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史学研究

  • 唐朝限制朝贡动物的法律及实施

    李叶宏;

    蕃国朝贡唐朝的动物种类繁多,有马、驼、牛、羊、狮等,这些贡品来源于多个蕃国,代表着蕃国对唐王朝的敬意。出于节俭、悲悯或其他原因,唐朝许多皇帝发布诏令,限制蕃国朝贡动物。唐朝限制朝贡动物的法律以诏敕为主要形式,但是在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等人统治时期,限制朝贡动物的法律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具体的制裁措施等。

    2024年03期 v.26;No.149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明清时期丹江航运述论

    马伊明;

    有明一代,丹江航运在明初仅丰水期具备一定通航能力。嘉靖时,商州至龙驹寨段、商南县段通航条件相对良好;万历二十一年六月六日,丹江洪水彻底解决了月儿湾段巨石的阻碍,丹江水道全线贯通,航运能力大增。入清后,丹江得到人为整治。康熙三十二年,开始疏浚丹江龙驹寨以下河道;雍正九年,程秉礼全线勘察丹江水道;雍正十一年正月至三月,商州典史张恒疏浚竹林关至梳洗楼段河道;乾隆十三年至十六年,商州知州许惟权主持龙驹寨至竹林关的河道整治工作,并设立治河专项资金。

    2024年03期 v.26;No.149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 安阳晚清近代化中的士绅研究——以马氏家族为例

    胡宇;

    自明清以来,安阳作为豫北政治、经济中心,不仅在豫省“南粮北运、西货东输”的传统经济格局中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也伴随近代铁路运输业所催生的新式工商业较早进入近代社会。在社会转型中,地方开明士绅积极求变,从投身产业、社会教化等方面将安阳乃至河南社会推向近代化。文章从近代化视角出发,以马氏家族为例,分析与探究安阳士绅在晚清近代化进程中对豫北地区乃至河南早期的社会影响。

    2024年03期 v.26;No.149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文学研究

  • 人性之恶与《雷雨》悲剧性——蘩漪形象再认识

    刘成勇;

    一般认为,蘩漪是《雷雨》悲剧发生的关键,但关于蘩漪如何导致悲剧的发生却语焉不详。事实上,悲剧的发生既有蘩漪巨大的心理情感落差的偶发原因,也有着蘩漪“故意如此”的必然性因素。文章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对蘩漪的报复行为进行梳理,表明她是在知晓侍萍真实身份的情况下揭开悲剧的盖子,表现出人性之恶。因为缺少自律意识导致了蘩漪的依附人格和任性心态,因此她不是真正的个性主义者,而是现代性语境中富有审美张力的“恶之花”。

    2024年03期 v.26;No.149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 叙事学理论构成、支流与核心概念揆要

    徐望;

    叙事学是一门几乎等长于人类历史的学问,尽管这一学科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思潮影响下才正式提出。西方经典叙事学、西方修辞叙事学、西方后经典叙事学与中国传统叙事理论是叙事理论的四大构成,各有话语体系。红线理论、猎鹰理论、冰山理论、“高概念”理论等是对于叙事艺术作品创作颇有启发的叙事理论。

    2024年03期 v.26;No.149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 汤亭亭《中国佬》的述行性研究

    伍剑云;陈聪;

    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小说《中国佬》分别从作者、文本和读者三个层面上对美国华裔的身份进行了书写。从对华裔身份的诉求到对华裔历史的重述,再到读者视野内的华裔形象的建构,《中国佬》将文本的意义扩延至美国华裔的生存现实,释放了文本的述行力量,实现了华裔群体的身份认同。

    2024年03期 v.26;No.149 102-10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语言学研究

  • 盐城方言单字调调素时长实验研究

    冯青青;

    通过实验方法研究盐城方言单字调调素,发现调素理论也适用于汉语方言,但相关内容需要修正。实验研究表明,盐城方言单字调可以分为核心调素与非核心调素,核心调素影响可懂度,非核心调素影响自然度。对于非入声调来说,核心调素与非核心调素不等长,每个声调可以用三个调素表示;而入声调只用两个调素表示,它们时长相等。“不等值调素说”适用于非入声调的情况,对于入声调暂不适用。

    2024年03期 v.26;No.149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 “NP了”句式新解:状态变化的视角

    倪涛;

    不同于以“词类”和“构式”为中心的思路,语义上“NP了”编码了一种内因状态变化,表示事物在不受外力作用下发生了性状的改变,而名词转动词则表示某种动作或行为,编码了一种活动,这是两者的本质区别。立足于宏事件及其概念结构,“NP了”呈现出“动态激活”“突显背景”“隐含转变”和“话题焦点”等形义特性。此外,基于“状态变化”的概念延伸,“NP了”中“NP”的“多样性”“推移性”“系列性”和“否定性”等问题均可获得统一解释。

    2024年03期 v.26;No.149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 “要多X有多X”主观极量构式的语义建构

    郭倩;

    现代汉语中,“要多X有多X”主观极量构式是一种使用频率较高的构式,常用于对某一性状进行主观极量评价。以认知语法的自主/依存联结分析模型为理论基础,融入认知识解视角和主观性相关理论主张,致力于为“要多X有多X”主观极量构式的语义建构提供一个统一的解释思路。

    2024年03期 v.26;No.149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教育教学研究

  • 清廉校园视域下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对策研究

    纪多辙;郭永刚;王亚非;

    认真分析清廉校园视域下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坚持党建引领、筑牢思想之舵、丰富教育内容、遵循科学原则、发挥育人合力等对策。这些对策旨在推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深入发展,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

    2024年03期 v.26;No.149 125-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缺失及其培育研究

    郑俊丽;

    新时代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是推动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由于大学生涉世不深,缺乏文化辨别能力,面对多元文化冲击,出现了文化不自信问题。针对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原因进行总结和剖析,提出从唤醒文化自觉、深化中华文化影响力、培养价值观自信、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等方面来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文化根源的理解和认同,激发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24年03期 v.26;No.149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基于高质量发展的高校内涵式发展探析

    郭翠菊;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从“坚持”“推动”到“实现”,这不仅是认识上的提高,更是行动上的促进。从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表述,到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接连强调“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已作为发展主题深入人心,正在各个领域产生深刻影响。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之路,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现又需要具体高校的内涵式发展。高校内涵式发展必须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必须以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引。高校内涵式发展是高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的必然选择。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取决于师生的内涵式发展,高校研究性教学是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路径。

    2024年03期 v.26;No.149 13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 “四维一体”公费师范生师德养成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为例

    田丽丽;

    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做好师德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陕西师范大学作为部属师范院校,承担着培养未来教师的重要任务,培养了数万名教师。以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公费师范生师德培养为例,针对当下师范生师德培养路径不明晰、方法较为单一等问题,剖析原因,总结学校人才培养建设经验,旨在对当下公费师范生师德培养提供建设思路和路径。在十六年的公费师范生培养中,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通过学校西部红烛精神引领,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充分挖掘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厚植学生人文底蕴,引导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树立爱国情怀,落实高校人才培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了一种“习得+拓展+实践+体验”四维一体的师德养成培养新体系。

    2024年03期 v.26;No.149 140-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文化艺术研究

  • ChatGPT:理论之维、风险挑战与应对策略——基于恩格斯科技思想视角的考察

    宋易航;王祎琦;

    ChatGPT通过大规模预训练模型与人类反馈强化学习机制具备了海量的“知识储备”能力与灵活的“语言组织”能力,从而作为生产力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然而,在ChatGPT展现其强大能力的同时,也为经济秩序、意识形态与社会伦理三方面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风险与挑战。基于恩格斯的科技思想,深入了解ChatGPT应用背后的核心技术,积极应对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挑战,提出相应的防范之策,是新时代新形势下科技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4年03期 v.26;No.149 145-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 从《王魁传》到《西阁寄梅记》——士子负心类作品在明初的演变

    王凯;辛志英;薛杰;

    唐宋时期士人阶层盛行婚仕规则,士子科举发迹后即抛弃贫时同居女性而另娶官宦千金。被抛弃的女子多为底层妓女,遇此变故大多含恨自杀,酿成家庭及社会悲剧。宋代士人负心作品正是对婚仕规则的文学性反映,此类作品在明代出现较大的演变,以《西阁寄梅记》为标志,明人改变了宋传奇中男性考取进士后即抛弃旧爱的负心模式,让他们得以偕老,作品同时将叙事焦点从社会与官场生活转移到士人的家庭生活,奠定了男女相恋的“才情型”的故事格调。作品种种演变的背后,体现了明初的政治文化特征。

    2024年03期 v.26;No.149 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