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周易文化研究

  • 胡瑗《周易口义》君子思想的建构逻辑

    李长泰;周博航;

    胡瑗的君子思想具有三层建构逻辑。其一,胡瑗以乾坤二卦为依据,认为天地本善、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人先天就有成为君子的可能性;其二,周易囊括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要想成为君子,必须重新理解周易,以易为鉴,做到怀仁、体义、至诚;其三,君子作为一种理想人格,应该具有谦逊恭谨、持之以恒、刚柔共济的性格特征,一个人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称之为真君子。

    2025年03期 v.27;No.155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 《易传》对《老子》天道观的继承与发展

    林瀚林;

    《老子》与《易传》的哲学思维模式皆是“推天道以明人事”,故二者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天道观与人道观两个领域。《易传》的人道观乃是基于儒家立场展开而与道家相异,其天道观则对《老子》有所继承和发展,这种继承与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从本源之“道”到“太极”;第二,从“道”生万物到“太极”生八卦;第三,从“自然”“无为”到“无思”“无为”;第四,从“反者道之动”到“一阴一阳之谓道”。

    2025年03期 v.27;No.155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史学研究

  • 王充生态哲学思想论述

    赵庆灿;郑君;

    东汉著名思想家王充秉持“疾虚妄”的理性精神,以“元气说”为理论基础,对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谶纬之学进行了批判,建立了具有鲜明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体系。王充哲学中的“元气说”、人物关系论以及对目的论感应说和“瑞应说”的批判都具有丰富的生态意义。

    2025年03期 v.27;No.155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文学研究

  • 符号学视角下的《伤逝》启蒙主题阐释

    秦艳;

    基于格雷马斯符号学理论,从叙事语法、行动元模式及符号学矩阵切入,解析《伤逝》中启蒙理想与现实境遇的结构性矛盾。叙事语法分析揭示涓生与子君的情感轨迹呈现“欲望萌芽―能力实现―目标崩塌”的动态链条,隐喻五四知识分子启蒙实践的内在断裂。行动元模式表明,主体(涓生)将客体(子君)符号化为理念载体,暴露启蒙者工具化个体的异化机制,导致启蒙思想瓦解。符号学矩阵解码了文本“进步/落后”“理想/现实”深层的二元对立网络:子君之死作为能指链断裂的表征,既赋予启蒙者“拯救者”合法性,亦折射其背负虚空的困境。鲁迅通过叙事策略将启蒙批判拓展至社会历史维度,强调需在具体权力关系中审视启蒙者与被启蒙者的矛盾,反思启蒙实践的异化逻辑。研究以符号学方法重构《伤逝》阐释路径,揭示文本形式与思想的辩证关系,深化对鲁迅启蒙思想复杂性的认知,为五四启蒙叙事提供新的分析框架。

    2025年03期 v.27;No.155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语言学研究

  • 甲骨文化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基于CNKI数据库(1927—2024)的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

    王永昭;周利均;赵美雪;王利莎;

    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本文采用定性概述与CiteSpace可视化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内甲骨文化的研究整体发展脉络进行剖析。研究表明:(1)甲骨文化的研究日益增多,但作者、研究机构间合作尚显不足;(2)甲骨文化的研究缺乏统一的关键词,研究方向较为零散;(3)研究热点主题聚焦于甲骨文化的内涵、价值及深远影响三大类。未来甲骨文研究应致力于多学科联动、多角度阐释、多渠道传播,深度剖析甲骨文化的内涵及价值,讲好甲骨文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2025年03期 v.27;No.155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1K]

教育教学研究

  • 数字赋能地方高校师范专业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实践研究

    杨若楠;孙金伟;

    数字技术的赋能是推动教育创新的核心驱动力,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支撑。梳理分析当前地方高校师范专业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改革中,数字化理念不够深入、评价工具研发技术尚不成熟以及数字化评价标准制定复杂等现实困境,从更新教育评价数字理念、创新数字评价工具与方法、构建动态教育评价模型以及加大数字资源和资金投入等方面,提出了数字赋能地方高校师范专业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实施策略。

    2025年03期 v.27;No.155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 外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现状与提升路径研究

    宋德伟;李晓芳;任园园;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372名高校外语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现状、存在问题及提升需求展开分析。结果显示:外语教师普遍具备较高思政意识但实践能力存在差异,课时紧张、课程思政效果不理想是主要问题,教师对课程思政示范课观摩、中国文化知识培训及课程思政理论知识培训的需求强烈。建议从思政认知、思政设计、思政实施、思政评价全方位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2025年03期 v.27;No.155 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运动会的应用——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

    王宝玲;姚曙光;刘媛媛;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以安阳师范学院心理健康运动会为实践载体,通过实验法探究心理健康运动会对大学生幸福感、情绪及心理症状的影响。选取100名在校大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n=50,参与心理运动会)与对照组(n=50,不参与干预),采用PERMA幸福量表、正负情绪量表及Promis抑郁焦虑量表进行前后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幸福感、积极情绪、投入等维度显著提升(p<0.01),在消极情绪、焦虑及抑郁水平上未观察到显著变化。研究表明,心理健康运动会是提升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路径,可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提供宝贵的实证支持。

    2025年03期 v.27;No.155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文化艺术研究

  • 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演奏技巧及艺术价值

    姜义龑;

    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是作曲家吕绍恩先生于1960年创作的一首琵琶武曲,该曲既传承了琵琶传统武套的结构特征,也运用了西方奏鸣曲式的写作技巧,融会贯通,中西合璧。全曲运用了传统武曲中多种琵琶演奏技巧,将五位战士与敌人斗智斗勇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狼牙山五壮士》琵琶新作的涌现,大力推动了琵琶演奏技术、乐器制作和曲式创作等方面的创新与发展。

    2025年03期 v.27;No.155 146-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 电影《悲情三角》的荒诞美学色彩

    袁之丁;

    非理性的荒诞美作为一种成熟的审美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的存在主义思想。随着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发展,荒诞美也逐渐融入了电影创作中。电影《悲情三角》在第75届戛纳电影节获奖,该作品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等方面表现出浓厚的荒诞艺术美学色彩,电影中看似无意义的行为中暗含着哲理。与此同时,荒诞的艺术手法也为电影创作中荒诞元素运用提供了价值引导,为电影从业者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

    2025年03期 v.27;No.155 15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