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究

  •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要义、生成逻辑与推进路径——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孔剑寒;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提出既是对“改革”的内涵深化,也是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内涵升级,本质是要实现新时期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适应性调整与有效性促进,有效破除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和制约,其背后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它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进程的经验积累,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更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要求,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改革进行具体谋划和科学推进。

    2025年01期 v.27;No.153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红旗渠精神研究

  • 发生学视域下的红旗渠文化同心圆模型研究

    郭亮亮;

    红旗渠精神的传播是以红旗渠工程为本体展开的一场文化建设行为,表现为“精神概念—文本叙事—行为文化”逐层向外发生的文化同心圆模型。精神概念处于同心圆核心理念层,由党政文件和党媒新闻社论建构而成;文本处于中间形象层,由故事叙事和形象塑造组成;文化处于外延行为层,由红色文化研学、文旅经济和网络虚拟空间组成。红旗渠文化同心圆的形成是国家话语主导建构中国精神、文艺界自觉讲述中国故事和文化社会化的成果。

    2025年01期 v.27;No.153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4K]
  • 人工智能赋能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究

    孟祥云;

    党的二十大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也应与时代同向而行。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利用人工智能科技将红旗渠精神与高校思政课有机融合,突破时空界限,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时效性;发挥人工智能优势,整合多方位资源,精准服务新时代大学生个性需求,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新路径,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025年01期 v.27;No.153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 护渠人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的路径研究

    李芳;

    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孕育形成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为内涵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作为红旗渠的守护人,应担负起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的重任,筑牢守护红旗渠的根基,提升红旗渠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打造红色旅游学习和接受教育的主战场,不断拓展护渠人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的实践路径。

    2025年01期 v.27;No.153 1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5K]

周易文化研究

  • 邵雍对文王的赞颂

    崔波;谢琳惠;

    邵雍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易学家和诗人,他以独到的视角和恰切的认知对“人更三圣”的伏羲、文王、孔子进行了高度赞扬,该文通过三王定纪纲、肇始后天易、诗意赞文王等,简要阐述了邵雍对文王的赞颂。

    2025年01期 v.27;No.153 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4K]
  • 消息循环:生卦与卦序新解

    李喆;

    十二消息卦的建构始自西汉孟喜的卦气说,后代易家又以十二律、十二月、十二支等天文历算法则配消息卦。东汉虞翻在荀爽乾升坤降说的基础上结合十二消息卦提出了卦变说,并以此解释六十四卦的生成及卦变问题,但是在生卦问题上却存在无法弥合的漏洞,即无法生成小过和中孚两卦。十二消息卦与卦变密切相关,若从消息和循环双重语义来推演十二消息卦,就可以建构出两种相对圆融的生卦和卦序系统。

    2025年01期 v.27;No.153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 《心传述证录》的易学结构模式

    路永照;

    《心传述证录》是儒道合流的一部作品,它运用易学的基本原理,在继承传统宇宙生化学说的基础上,构建了富有特色的气化衍生模式。该模式由天及人,以易学的气化观为视角分析人的生命构成,进而归结到对人的生命特质的论述。对于该模式的展开,《心传述证录》援引儒门经典著作之言论与核心范畴,辅以道教学说,转读为大易变化之道,看似驳杂,实则明晰,为圣学完成之线索。

    2025年01期 v.27;No.153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1K]

政法论坛

  • 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内涵意蕴与实践指向

    魏晋;杨洁;

    在庆祝第三十九个教师节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并阐释了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赋予了新时代教师新的崇高使命。教育家精神源起于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坚守,铭刻了中华文明的烙印,包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好老师”的独有情怀。新征程上,弘扬教育家精神需在理解教育家精神内涵意蕴的基础上,坚定理想信念,从情感上促进教师乐教爱生情怀,从意志上锤炼教师的风骨品质,从行为上强化教师的使命担当,使教育家精神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025年01期 v.27;No.153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逻辑

    闫少静;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新时代推进高校思政课内涵式发展、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筑牢新时代新人“魂脉”和“根脉”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课题。这一融入过程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两个结合”的方法论、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等三大基本原则,通过引领性融入、研究性融入、浸润性融入、互动性融入四种主要方式,采取组建精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教师队伍、依托本土文化资源搭建多元融入平台、以新兴数字技术为支撑革新融入方式、以课程目标为依据把握融入内容、以校园文化为核心营造健康的融入环境等五方面具体措施,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构建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逻辑系统。

    2025年01期 v.27;No.153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1K]
  •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者收入分配状况研究

    彭煜晗;

    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世界经济逐步迈入了人工智能时代。在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者收入分配状况涌现出了许多新的特征:社会产品丰富、部分劳动者收入份额减少、社会各阶层收入差距拉大。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下,由于人工智能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应用,资本增殖逻辑会导致人工智能作为物化劳动与工人相异化,通过技术偏向性引发岗位替代挤压劳动者。只有通过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与之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等方式,才能够有效缓解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者收入分配的诸多不利状况,以资本主义国家为鉴,推动我国向着分配公平、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迈进。

    2025年01期 v.27;No.153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3K]
  • “大思政课”体制机制建构的多维阐释

    高婴婴;

    “大思政课”建设涉及多元主体、各项资源,需要构建协同机制来推动。完善“大思政课”体制机制的建设是办好思政课的核心理念和重要抓手。新时代“大思政课”体制机制的构建要以制度保障为基础,打造“大思政课”队伍体系、完善联动机制、优化评价机制,实现规范育人、科学育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深入开展,积极构建新时代思政教育崭新格局。

    2025年01期 v.27;No.153 61-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 基因人格权及其法律救济路径的完善

    刘训智;辛世成;

    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基因对于生命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彰显,基因人格权的提出十分必要。基因利益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格利益亟待保护,且人类所掌握的基因技术已经可以有针对性地改变自然人的特定基因,如不预先进行立法规制,一旦滥用就会存在较大风险。文章阐释了基因人格权的内涵及其特点,梳理了基因人格权的子权利,结合现有的法律规定给出了可行的法律救济路径建议,包括适用惩罚性赔偿私法救济路径和对已有公法救济路径的完善。

    2025年01期 v.27;No.153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1K]
  • 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职能研究

    张蕊;

    突发事件应对水平往往体现了一个国家综合治理体系的完备性和综合治理能力的高低。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应当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针对上位法规定不具体的程序性规则、保障性规则结合本地实际情况作出具体规定,履行立法职能;应当对《突发事件应对法》在本地区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通过听取工作报告、开展询问和质询、对特定问题进行调查等方式实施监督职能;应当对突发事件应对的计划、预算进行审查和批准,对处置中的国有资产管理进行监督,讨论、决定本省内突发事件处置和社会保障的重大事项和项目,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

    2025年01期 v.27;No.153 71-73+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0K]
  • 论AIGC生成物可著作权的适配路径——以主客观融合标准为视角

    王飞翔;吴雨蒙;

    我国《著作权法》目前针对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属性处于立法阙如状态,但随着大模型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算法逻辑、深入学习等技术的提升,人工智能已具备“类人”的创作能力。我国著作权法在坚持立法规范谦抑性的基础上,同时也需对智能时代出现的各种执法挑战以及司法突破作出回应。为了纾解人工智能生成物的上述认定难题,可以采取独创性主客观融合的认定标准,在赋予人工智能机器作者以及将智能作品界定为合作作品的基础上促进未来智能技术在著作权领域的延伸和发展。

    2025年01期 v.27;No.153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7K]

史学研究

  • 近代西方学者对李维历史的实用性解读

    王建华;蔡丽娟;

    文艺复兴之后到19世纪,李维的历史成为西方学者阐发其政治主张的材料。马基雅维里、孟德斯鸠、麦考莱等人无一例外地在李维的历史记载中找到了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马基雅维里从李维关于共和国的叙述中找到了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方法,即公民美德是共和国的基础;孟德斯鸠从李维那里同样读出了美德在共和国政体中发挥的作用;麦考莱使李维的历史服务于他的政治理论,甚至为了寻找支持自己的政治倾向的历史依据而不惜歪曲李维,他赞同李维历史中洋溢的爱国主义思想,并借以抒发他的爱国主义情感。几个世纪以来西方学者把李维历史作为支撑他们政治理论的材料,无疑割裂了李维历史叙述的整体性,并赋予它新的面相。

    2025年01期 v.27;No.153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4K]
  • 清华简《五纪》“后帝”解

    欧阳楚可;

    清华简《五纪》记载了一位修历五纪、平息“有洪”的“后帝”,这位“后帝”身份为谁尚待充分讨论。“后帝”一词传世文献中偶见,一般被理解为上帝,如《诗·鲁颂·閟宫》:“皇皇后帝,皇祖后稷。”郑玄笺:“皇皇后帝,谓天也。”《论语·尧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孔颖达注:“皇,大。后,君也。大大君帝,谓天帝也。”然而考察《左传》引上例的解释以及《墨子》所引异文等证据,“后帝”理解为帝舜似更为妥当。或许在战汉时期,尧舜传说与上帝传说合流,“后帝”与“上帝”遂混同不分。

    2025年01期 v.27;No.153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6K]
  • 三门峡地区汉墓的分布及相关问题

    贾立宝;谷卓轩;孙玄;

    三门峡地区目前已发现26处汉代墓地,这些墓地大多位于汉代县城附近,有的则距离汉代县城较远。资料已报道的墓地,根据规模的大小和相邻聚落的层级,可分为汉代县城墓地和汉代乡村墓地。汉陕县县城墓地的墓葬分布于城址以东约1至5公里的范围内,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由西向东逐渐远离城址,这种分布规律应是受自然环境、思想观念和丧礼过程等因素的影响。

    2025年01期 v.27;No.153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0K]

文学研究

  • 威廉·戈尔丁《蝇王》的符号伦理学阐释

    岳国法;张莲妹;

    符号伦理学主要研究的是符号之间的伦理关系,它是以生物符号学为基础,伦理学为指向,聚焦于符号过程与生命体之间的联系,以及人类之于全球生命的责任等问题。文章以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为例,从“生命”“文明”和“责任”三个方面展开分析,研究这部小说中不同符号过程的伦理意义,进而为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关于人性和道德等方面的观点提供新的研究路径。

    2025年01期 v.27;No.153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K]
  • 《城南旧事》作为文化实践的电影改编

    赵新顺;

    小说《城南旧事》改编为电影《城南旧事》,体现了编剧与导演的文化实践。它是从爱国主义角度践行统战思想的创造性实践;它的“串珠式”结构体现了中国传统叙事文化的特点,其“淡淡的哀愁”是对中国叙事文化“哀而不伤”美学原则的实践;对小英子形象及语言的改编体现了中国伦理文化实践;对北京人情风物、对离别之情的重复表现体现了视听文化的实践。

    2025年01期 v.27;No.153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6K]
  • 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情志关系探析

    李慧杰;

    “诗言志”与“诗缘情”作为中国古典诗学发展历程中的两大诗学观念,自产生以后就引起学界对“情”“志”两者关系研讨的热情。从诗学发展历程来看,“诗言志”与“诗缘情”观念产生于不同的时期和文化语境,其中所指的“情”“志”有着明显的区别,然而细加分析会发现,“情”“志”两者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情”“志”两者关系的分析中可以启示我们发现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的中国文化精神,比如儒道互补精神、人本主义精神和生命精神等。

    2025年01期 v.27;No.153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语言学研究

  • 释甲骨文“子”“巳”的异体

    袁伦强;张宇;

    甲骨文中有写作“■”“■”“■”“■”“■”等形体的字,学者或将其部分释作“云”“昜”“子”“蠖”等,或视为一字释作“云”。立足于字形与辞例的对比分析,“■”“■”“■”与“■”“■”并非一字,“■”“■”是“子”的异体,“■”是“巳”的异体,二者在卜辞中用以表示同一祭祀对象,所指为山名或山神名。

    2025年01期 v.27;No.153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 试论古称谓词义代际演变的三重机制

    孙可寒;

    选取古汉语称谓词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该系统中典型词语的历时指称情况,总结促使古称谓词义发生代际演变的语言、文化与认知三重机制。古称谓的词义大都具有原型范畴,并以此为起点按照人类的隐喻认知方式发生代际演变。语言内部的调节机制是词义演变所遵循的基本机制,语言外部的文化机制有时对词义演变产生影响,而词语的意义终究在语义图式的框架内呈现规律性变化。

    2025年01期 v.27;No.153 11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0K]
  • 英语轭配与汉语拈连辞格语义生成的认知新解

    李雅楠;

    英语中的轭式搭配与汉语中的拈连辞格具有相似性,通常情况下,二者都包含常规搭配与非常规搭配,认知语法中的基线—阐释模型可为二者提供统一的解释框架。概念化主体利用基线—阐释模式追踪轭配/拈连中辖词/拈词与搭配项数量间的不对称性,从而构建完整的概念语义。

    2025年01期 v.27;No.153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教育教学研究

  • 新时代乡村教师“教得好”的专业发展探究

    姚远峰;

    当前,乡村教师“教不好”是制约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乡村教师“教不好”主要原因在于针对乡村教师“教得好”的培训不够精准到位,因此需要重新审视和构建新时代乡村教师“教得好”培训的理论依据、方案设计和支持服务。在理论依据上,要引入区域治理理论和学习共同体理论,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由个体向群体发展的有机融合、由单一学校向区域联动推进的有机结合转变;在方案设计上,要充分考虑乡村教师的需求和特点,构建以胜任力为核心的“一个信仰、六项技能”培训框架;在支持服务上,要实施区域联动的研训赛一体化模式、聚焦“说读写讲管”五位一体技能训练、加强专业导航和行政护航的两翼支持。

    2025年01期 v.27;No.153 130-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8K]
  • 《论语》中的心理健康思想

    任国防;

    《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思想。文章通过全面梳理《论语》及相关文献中有关心理健康的内容,对其中蕴含的心理健康的标准、达到方法和特点进行比较系统地归纳。《论语》中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仁爱、遵义、守礼等,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或途径有好学、忠恕、内省、敏行等,孔子的心理健康思想有着知命、重友、灵活等特点。

    2025年01期 v.27;No.153 135-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1K]
  • 智能算法视域下高校精准思政的理与路

    刘胡海;

    智能算法为高校精准思政赋能,能够满足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需求,助力核心价值观落地与思政的教育目标顺利达成。在梳理智能算法视域下高校精准思政面临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精准供给内容、打破话语阻障、提升教育者算法素养等路径来提升精准思政的实效性,实现精准育人的目标。

    2025年01期 v.27;No.153 140-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 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探赜

    马春梅;梅咏雪;

    开展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全面提升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高职院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解决阻碍绿色发展的现实问题、生态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只有创新教学理念,促进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发展的时代风尚,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2025年01期 v.27;No.153 145-148+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4K]

文化艺术研究

  •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及移情能力培养

    李娜;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意味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和不断深化,进一步体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文化障碍是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的根本因素,而移情能力能够使交际者摆脱文化障碍,进行轻松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和移情能力培养的方法路径,通过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025年01期 v.27;No.153 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3K]
  • 片口羌族抬狗祈雨仪式的人类学解读

    吴纯;

    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片口乡作为羌、汉、藏等多民族的聚居地,孕育了独特且多元的地方民俗文化。该地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九都会举行“抬狗祈雨”的民俗活动,众人在羌族释比的带领下以“抬狗羞灵官、祭天耍水龙”的形式来驱邪纳福、祈雨消灾。以特殊的场域背景为切入,在透视该活动外在民俗表象的同时,分析其背后所蕴含的大信仰、多元崇祀等文化意涵;以人类学的视角审视该祈雨仪式在持续性建构下,对羌族传统民俗研究作出更多有益的补充和完善。

    2025年01期 v.27;No.153 15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0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