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国际传播的重要意义及其路径探究

    张丽雅;刘嘉尧;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创了人类文明发展新境界,是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力量。探索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国际传播路径是担负新的文化使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重要体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国际传播仍面临着外部环境挑战不断、内部传播渠道效能不足、传播内容创新不够等问题。要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好地走向世界,需要高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旗帜,实施精准化的国际传播方略,从官方民间舆论合力、国际受众的对象区分、传播内容的创新转换等维度切入,系统探究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的应然路径。

    2024年04期 v.26;No.150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4K]

红旗渠精神研究

  • 红旗渠文学刍议

    翟传增;

    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红旗渠大型水利工程的成功修建不仅改变了林县人民贫穷落后的生活状况、孕育形成了红旗渠精神,也同时诞生了红旗渠文学。文章立足认真梳理总结60余年来红旗渠文学的创作概况、创作特点,分析其创作成就、不足及产生的原因,概括出红色是根、奋斗是魂、自强不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源头活水的本质属性,进而发出了更加重视红旗渠文学研究的呼吁。

    2024年04期 v.26;No.150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2K]
  • 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路径研究——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

    苏林晓;陈洪鑫;

    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有着丰富的时代价值及教育功能,将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党建工作,不仅是高校党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更是创新高校党建工作、发挥党建教育引领作用的迫切需要。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通过对红旗渠精神融入学生党建工作已有特色和现实问题的分析,打造“5+N”党日活动品牌,为弘扬红旗渠精神,丰富党日活动品牌建设做出有益探索。

    2024年04期 v.26;No.150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K]
  • 从红旗渠精神中感悟“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郝淑静;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新时代新征程,党带领14亿多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既是一种精神力量,更是一种现实本领,具有丰富的内涵。红旗渠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既是同恶劣环境斗争的产物,也是党领导人民群众不断与落后思想和错误思想斗争的产物。红旗渠精神蕴含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精神对于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启示。

    2024年04期 v.26;No.150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周易文化研究

  • 论蔡渊、王申子对朱子“易有太极”说之新诠

    邓小伟;

    朱子以理在气中符示“易有太极”之义,后学蔡渊、王申子接续朱说,认为“易有太极”突显出脱胎于朱说的独特内涵。二儒皆以形上化之“易”对接“无极”或理,由此绾合“易有太极”与“无极而太极”。蔡渊的“无体之易”与至极之“太极”将“易有太极”引向朱子“无形而有理”之域,王申子的虚静之理与理气象数浑然之“太极”使“易有太极”朗显理先气后之生成论义涵。

    2024年04期 v.26;No.150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 恪守“时中”以成“恒德”——时间维度下《周易·恒卦》的德性意蕴探析

    依力亚·艾尔肯;张自慧;

    关于儒家德性问题的研究,静态角度的研究居多,而动态角度的研究阙如。《周易·恒卦》从时间的维度将“静态之德”与“动态之德”融于一体,并以“时中”之法开显了“恒德之道”。《恒卦》不仅贯穿着“六位时成”“德位相配”、恪守“时中”以成“恒德”的理念,而且彰显出君子持守“仁”“礼”“因时而中”、践行“恒德”以达“君子”的思想。

    2024年04期 v.26;No.150 29-3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 蒙卦政治思想探微

    马赛;

    蒙卦既有如何对原有旧民的启蒙问题,更有对新归附人民的教育问题。初六,启发蒙昧,应该建章立制来管理人民;九二,包容蒙昧,首先要包容,人多力量大,吉利;六三,不要娶见到有钱有势的男子就无法守身的女人,没有好处;六四,让顺民长期蒙昧,有隐患;六五,让百姓脱蒙,吉利;上九,对于顽固分子要敲打,但适可而止。

    2024年04期 v.26;No.150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政法论坛

  •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能力提升的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

    熊小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是根本,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能力素质是关键。现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能力提升面临着政治能力薄弱、政策驾驭能力不高、推动发展能力滞后、群众工作能力欠缺、内生动力不足等多维困境,制约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效。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能力提升,需要压实县级党委和政府的主体责任、强化岗位角色意识、创新教育培训体系、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蕴含的理念方法、健全激励保障机制,赋能乡村振兴头雁引领和政治保障。

    2024年04期 v.26;No.150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 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的再认知——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研究

    金俊铭;玉菊浪;

    精神生产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生产理论构成中的核心要素,是由人类自身的生产同物质生产资料生产等共同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生产生活实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围绕着精神生产理论的概念表征展开深层的阐释,并由精神生产关联至物质生产、精神需要以及其内在发展规律。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经典文本研究来看社会发展正反的现状,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化社会建设带来的重要启示。

    2024年04期 v.26;No.150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历史观研究

    李晋豫;王新刚;

    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提出了“古今中外法”认识历史的观点和方法,形成了“三个历史决议”。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观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它揭示了历史资政育人的功能,深化了对唯物史观的正确认识,深刻地批判了历史虚无主义,从历史观的维度破除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

    2024年04期 v.26;No.150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0K]
  • 被害人错误同意效力新论:从“法益侵害违法”到“法益保护正当”

    樊祜玺;

    关于被害人认识错误的同意效力问题,全面无效说、原因和事实说过分追求行为人行为的客观违法性,造成对被害人主观能动性的忽视;法益关系错误说及其修正学说过于强调被害人主观状态陷于认识错误之下的能动性,忽略了客观认识错误状态对被害人决断的影响;折中说以法益关系错误说为核心的本质并未改变,对被害人主观意志受认识错误影响的价值判断涵括较窄。应当在因认识错误作出的同意均会导致法益受损的假定条件下,基于被害人客观性行为视角将以同意与否的真意表达为中心的法益侵害违法性判断转向被害人法益保护正当性判断,来妥善解决被害人基于认识错误引发的同意效力问题。

    2024年04期 v.26;No.150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法益视角转换——“存款流动性风险说”之提倡

    李宜霖;

    以法益一元论为立场,从保护公民个人权益的角度出发,针对民间借贷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的界分,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进行限缩,根据质量区分说认为该罪实质侵犯的是当非法吸收的资金被用于非法经营存贷业务时所产生的存款流动性风险。从该法益出发,“存款”应当被解释为商业银行意义上用于存贷业务的资金,该罪应当被解释为准抽象危险犯,应将“扰乱金融秩序”的实质理解为将投资人存款流动性置于非正常风险,因此应当允许行为人对并不存在非正常存款流动性风险予以反证。

    2024年04期 v.26;No.150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1K]

史学研究

  • 黄仁宇“资本主义”研究述论

    李宝祥;

    黄仁宇的“资本主义”研究是其史学创获的组成部分,他考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路径,揭示出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他还从多元综合视角出发,阐释了“资本主义”的内涵。他的研究学术特色鲜明,在学术批判的同时也有学术继承,坚持中国本位并放眼世界,凭借研究对“大历史”观作了应用并予以延伸,其学术取向值得肯定。

    2024年04期 v.26;No.150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3K]
  • 满汉文化交流视野下的清代度量衡制度

    马伟华;

    入关前,在汉人社会计量标准的影响下,满人“约定俗成”地形成了自己的度量衡标准。入关之初,清朝维持了满汉两套不同的度量衡管理体系,康熙以乐律累黍说为依据,融合满汉计量传统,从形式上统一了清朝疆域内的度量衡标准;乾隆时期通过颁布标准器、重申法令、刊刻权衡表三项举措,因地制宜地完善了清朝的度量衡制度。融合了满汉两种文化的清代度量衡管理制度,突破了汉人社会传统的度量衡范式。

    2024年04期 v.26;No.150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7K]
  • “藏书楼”一词能涵盖古代所有藏书机构么

    苏全有;

    古代中国藏书机构的称呼众多,如书馆、书楼、书籍馆、藏书楼、藏书阁、书堂、书院、书库、书藏等。就书楼而言,它具有藏书功能,还有书场、书店、编辑印刷等功能。学术界习惯于以“藏书楼”一词涵盖古代的藏书机构,掩盖了其称谓的混乱。“图书馆”一词在清末的生成是内生因素(汉语)与外生因素(英语与日语)的合成。

    2024年04期 v.26;No.150 8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文学研究

  • 宋诗话的“诗史”观及其与宋诗创作的关系——宋诗话的杜诗接受

    黄爱平;

    宋诗话的“诗史”观在杜诗解读中表现得很充分,包括如实纪录、表现艺术真实、蕴含褒贬以及善于叙事等内涵,但是对“诗史”概念的探讨不是宋诗话对杜诗接受的重点。宋诗话对杜诗内容的解读,主要采用“以诗为史”或者“诗史互证”的方法,关注重心在于杜诗内容的真实性,即诗歌的纪实性,极少阐述杜诗“诗”的特性。诗话所论杜诗“史”的内容范围非常广泛,不限于时事或重大事件,而是向平凡人生、生活日常扩展。诗话这种解读与宋代诗人年谱、编年诗文集编撰的学术风气有关,也对宋诗的叙事性以及日常生活化有影响。

    2024年04期 v.26;No.150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 隋唐四大类书辑录《论衡》研究

    唐笑琳;

    隋唐四大类书大量辑录《论衡》资料,该文通过对这些资料的逐条分析,一方面从编者的编撰心态和宗旨方面反映当时人们接受《论衡》的倾向和兴趣点,且从四大类书保存《论衡》的丰富资料中能够窥探当时社会、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情况,是学术研究者非常重视的资料;另一方面有助于《论衡》的校勘和辑佚。隋唐四大类书不仅在当时影响很大,在之后的流传过程中,仍具有重要的地位,正是隋唐四大类书对于《论衡》的征引,才使得《论衡》的传播更为深远。

    2024年04期 v.26;No.150 94-9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 汉代对策研究述评

    吴博群;

    汉代的对策,可以指对策制度,也可以指对策文。就汉代对策制度而言,20世纪以来,在考察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过程中对其相关研究略有提及,呈现出零散、片段的特征。从20世纪90年代起,其研究范围有所扩大,基本问题介绍得更加清楚,相关著述有所增多。相关研究从不同角度展开,或将其纳入散文的范畴加以论述,或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加以分析。就汉代对策文而言,刘勰《文心雕龙》开创了将对策文纳入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范畴的先河,后世文论家循此轨迹,多有论及汉代对策文者。此外,还有学者将对策制度与对策文相结合,探讨对策制度对对策文起到的生成作用,呈现出学科交叉的趋势,研究更为深入。

    2024年04期 v.26;No.150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语言学研究

  • 甲骨文中“曰”的意义及相关问题研究

    刘燕;

    甲骨文中的“曰”都是用作动词,有“说”“称为、叫作”和“命令”三个义项,均为二价动作动词,在句中作谓语,带宾语。后世文献中的“曰”主要有“言说动词”“称为动词”“语助词”这三种用法,使令动词“曰”的用法在金文及后世文献中都没有见到。

    2024年04期 v.26;No.150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 从物性结构看《现代汉语词典》“安装”类释义元语言的分布与功能

    王洁;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安装”类释义元语言主要用于某些器具、兵器和部件类名词的释语中,主要有两种类型:凸显领有关系的“装有”类和凸显安装位置的“安在”类,此外还有少数凸显施成过程的情形。“装有”类多用于描述非部件名词的构成角色,且大多与其功用信息关系密切;“安在”类常用于部件名词的释义,所释部件与附着体构成非典型的体点关系,也可用于非部件名词释义,所释事物对象与附着体之间构成邻体关系。《现代汉语词典》在“安装”类元语言的歧义消除、释义模式的精准化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2024年04期 v.26;No.150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 “一带一路”背景下安阳公示语英语翻译的问题及对策

    武敏;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安阳市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城市公示语作为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窗口,起到提升城市国际影响力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效用。该文通过实地调查安阳公示语英语翻译的现状,从政府媒体缺乏重视、中西文化差异误译、翻译标准无章可循以及拼写语法错误明显等方面分析现实出现的问题,从政府管理监督、翻译标准制定、翻译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总结对策方法,提出建议。

    2024年04期 v.26;No.150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教育教学研究

  • 文明交流互鉴: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根本遵循

    孙金伟;孙朝阳;

    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不仅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也为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有效解决了学界对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专业性质的争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交流互鉴和国际中文教育三者之间构成了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完整体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文明交流互鉴和国际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和根本任务,文明交流互鉴和国际中文教育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保障和实现路径,文明交流互鉴是国际中文教育的根本遵循,国际中文教育是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支撑。因此,国际中文教育应将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作为专业建设的根本遵循、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并将之列为重要的专业课程或专业课程的重要内容。

    2024年04期 v.26;No.150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 天津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研究——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

    杨美丽;

    近代百年看天津,天津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同向同行,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丰富育人资源,具有强大的铸魂育人功能,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指导思想、育人目标和育人内容等方面高度契合,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四观”、筑牢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历史课堂、鲜活教材和精神营养。天津红色文化基因深厚,意蕴深远,为有效发挥其育人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应以突出问题为导向,有效对接红色文化问题体系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问题体系,积极打造红色文化多形态链接式资源库,以“四位一体”教学法为抓手,采用“讲+观+探+展”递进式教学法,促进天津红色资源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深度融合,提升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2024年04期 v.26;No.150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0K]
  • 逆向教学法在装备保障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李林;杨明绪;霍明明;

    鉴于传统教学法的不足,在装备保障课程中引入逆向教学法,从明确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实施和归纳总结三个阶段进行应用实践。通过对比考试成绩和开展问卷调查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在装备保障课程中应用逆向教学法有利于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2024年04期 v.26;No.150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1K]
  • 全过程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探索——以婚姻家庭法课程教学实践为例

    张融;

    传统课程思政教学限于课堂讲授中,且以教师主动灌输思政元素为主,难以最大化地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的育人成效。为了解决此方面的问题,以婚姻家庭法课程为对象,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改革,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不同的阶段,围绕思政育人的核心目标,充分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通过课前话题交流、课中BOPPPS教学、课后思政题目巩固等教学策略,实现思政元素全过程的融入,改变思政元素被动摄入的局面,最大化地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的育人成效。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学生不仅能够深入地学习到专业知识,而且也基本能够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婚姻家庭法教学的育人成效得到了最大化发挥。

    2024年04期 v.26;No.150 134-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文化艺术研究

  • 数字空间艺术具身在场的情感之维——基于可供性具身认知视角

    谷晓丹;

    可供性具身认知为数字空间艺术提供了一种生态心理学的研究视角,能够帮助创作者理解与分析技术使用者对技术的认知过程和情感感知过程,探讨观众与作品之间的具身性参与关系,是实现作品与观众情感共鸣重要途径。通过文献研究挖掘可供性具身认知运用于数字空间艺术的理论价值在于身体知觉系统对环境的直接判断与反应原理,运用逻辑分析法探讨数字空间艺术是通过身体建立的直接感知,无需心智的参与,是一种具身性在场情境下的生态交互关系。情感共鸣的实现途径可以通过建立直接的身体知觉方式触发观众的情感和想象力,不依赖于特定的经验背景;建立与身体能力契合的具身性情感场域实现观众的沉浸式情感体验;建立持续性生态交互关系实现情感共鸣。

    2024年04期 v.26;No.150 140-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1K]
  • 书法节目的文化创新与意蕴表达——以《妙墨中国心》为例

    陈雪林;

    书法作为中华文明的活化传记,肩负传承与书写中国故事的历史任务,成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载体。进入新时代,书法艺术与书法审美的普及也已进入最迫切的时代。以《妙墨中国心》为代表的书法类电视节目聚焦书法“美育”,诠释书法的文化内涵,不断彰显中国书法历久弥新的魅力。深入探究美育内涵与书法美育理论,从理论维度增强创新书法美育的必然性。在把握书法节目文化创新起点的基础上,从历史、视觉、文化三个层面探析其创新方式,阐明书法节目文化创新的意蕴表达,从而为书法类节目的创作创新及中国书法的繁荣发展提供思考的向度。

    2024年04期 v.26;No.150 145-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0K]
  • 论20世纪上半叶中国室内声乐流派

    张姝;

    概述中国声乐发展史、民族声乐的特点及近代欧洲室内乐艺术对中国音乐艺术的影响。从体裁构成的角度,研究分析20世纪上半叶著名作曲家(萧友梅、黄自、赵元任等)室内声乐作品风格,明确其体裁构成和流派。中国音乐家们艰苦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室内声乐流派,彰显了现代音乐的民族性,其西学中用思想,对当代音乐交流、创作和教学实践仍具有现实意义。

    2024年04期 v.26;No.150 15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7K]

  •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征稿启事

    <正>《安阳师范学院学报》始创于1980年,是由河南省教育厅主管,安阳师范学院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为河南省一级学术期刊,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671-5330,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41-1331/Z。创刊以来,《安阳师范学院学报》本着“彰显特色、服务社会”的理念,促进了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学术交流,赢得了较高的声誉。为更好地服务地方文化,彰显学报特色,自2020年起,《安阳师范学院学报》在原有栏目的基础上,增设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红旗渠精神研究”“周易文化研究”专栏,欢迎专家学者赐稿。

    2024年04期 v.26;No.150 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1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