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习近平关于人的现代化重要论述:形成逻辑、核心要义与价值意蕴

    白海燕;古秋爽;

    习近平关于人的现代化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学思想的吸引和转化,是对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人的现代化重要认识的提升和总结。人的现代化的主体向度是“三位一体”,内涵要求是“自由而全面发展”,推进路径是“着力提高人口素质”。习近平关于人的现代化的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人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人的现代化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2024年01期 No.147 1-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9K]
  • “三个务必”的科学内涵、生成理路和践行路向

    程天甜;张正光;

    “三个务必”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重要论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为新时代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提供了价值引领;为新时代走好新的长征路提供了作风保障,为新时代党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策略方法。“三个务必”重要论断既是对“两个务必”的传承与升华,又是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经验总结,更是有效应对“新的赶考之路”的现实需要。在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到在学习中反躬反省,在创业中苦干实干,在风险考验中勇敢担当,做“三个务必”的忠实而坚定的践行者。

    2024年01期 No.147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1K]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的根本抉择

    赵新蕾;金璐;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自提出以来,经历了从倡议到行动、从理念到现实的跨越。十年的实践历程证明,这一构想是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的根本抉择。首先,它合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所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同时蕴含着对人类整体利益和根本福祉的深度关切;其次,它的正确性已经被“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成效、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的成功推进所证明;最后,它奉行人民至上、摒弃资本至上,主张共赢共享、批判丛林法则,倡导人类共同价值、超越普世价值,其实践过程就是在重塑人类文明新形态,推动人类历史朝着光明的方向前行。

    2024年01期 No.147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红旗渠精神研究

  • 红旗渠精神内核中的区域发展逻辑思考

    文瑞;

    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精神力量。红旗渠记载了林县人民战天斗地的引水壮举,也见证了林县60年来波澜壮阔的区域发展历程。引漳入林工程重塑了林县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折射出区域合作促进发展的科学规律,“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是林县人民的“创业四部曲”,也是红旗渠精神所折射出的区域发展逻辑的深刻体现。

    2024年01期 No.147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 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及实现路径

    季爱民;曾乾宇;

    红旗渠精神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基本内涵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将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与吸引力,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精神指引,推动高校思政课实现育人目标。因此,要在准确把握红旗渠精神深刻内涵和找准红旗渠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入角度基础上,丰富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红色文化教育,通过红旗渠精神的融入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宽度、温度、高度和深度。

    2024年01期 No.147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0K]
  • 红旗渠精神的生成逻辑、主要内容及当代价值研究

    刘明定;

    诞生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独特的历史背景、文化底蕴、政治基础、实践基础是其生成的必然逻辑。因地制宜、自立自强的自力更生精神,勤俭节约、顽强奋斗的艰苦创业精神,顾全大局、齐心协力的团结协作精神,不计得失、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构成了红旗渠精神的主要内容。红旗渠精神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动力。

    2024年01期 No.147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周易文化研究

  • 《易经》理雅各译本对动植物及人身象的翻译

    李思清;

    《易经》中的“象”有卦象、爻象,见于“十翼”者,则称翼象。象又可分类,前人称之“象类”,动植物及人身各象在诸多象类中占比较大。理雅各曾感慨《易》象之错综繁复,故在翻译时颇费斟酌。实象、拟象、类象、象象关系、象义链接等,理雅各均努力在译文中逐一落实,或在脚注中加以解释。理雅各对动植物及人身各象的翻译颇为精彩,也为中国读者从“译象”角度理解《易经》提供了不同视角。

    2024年01期 No.147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 试论《周易》中演绎逻辑的核心地位

    王培暄;

    从《周易》的起源、体系构造和运用三方面来考察,都可以确定其核心是演绎逻辑,确定《周易》中演绎逻辑的核心地位,对于国人树立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代意义,它可以证明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并不缺少演绎逻辑方法,也不是像某些观点所认为的那样,中国古代贡献给世界的只是“经验技术”而非“科学技术”。

    2024年01期 No.147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 君子的自居与处世——从王弼《周易注》出发

    何波宏;

    王弼在《周易注》中探讨了君子的自居与处世之道,其笔下的君子形象既带有儒家以德配位的理想人格色彩,又蕴含着鲜明的时代印记与现实向度,指涉魏晋时代品行高洁却又不得不于乱世中待人接物以求生存的士人群体。王弼认为,真正的君子应保守德行,顺时而为却不随波逐流,在积极的有为与谦和的虚待中寻求平衡点,如此方能一方面于时势变化中识其分位、保全自身,另一方面始终贯彻自身主体性,在权衡变通中行道于天下。

    2024年01期 No.147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政法论坛

  • 基于三圣文化的汤阴廉政文化创新与实践路径研究

    毕剑;陈茜;

    在党风廉政建设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持续发展、文化铸魂育人功能持续增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廉政文化资源扮演着重要且突出的角色。因周文王、扁鹊、岳飞而形成的三圣文化具有丰富的廉政内涵,对汤阴廉政文化建设具有特殊价值,二者融合创新而形成的中正和谐;元亨利贞、精治未病;以防为主、精忠报国;一心为公等廉政价值明显。通过对三圣文化进行廉政化挖掘,汤阴可从内涵创新、纪律强化、教育深化、场景再现、旅游介入等方面落实其廉政文化建设。

    2024年01期 No.147 5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 新时代中美博弈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基本路径和经验启示

    杨晓梅;

    形象是政党的特殊资源,中国共产党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党的国际形象塑造也越来越重要。进入新时代,中美两国在贸易、科技、舆论等领域博弈加剧,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塑造了恪守初心,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敢于直面斗争,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善于求同存异,构建新型政党关系;勇于承担责任,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大党形象。中美之间的博弈实践启示,在塑造自身国际形象过程中,要注重打造自身“实力圈”,正视中美“关系圈”,争夺国际“舆论圈”,壮大政党“朋友圈”,在国际社会展示世界第一大党的形象。

    2024年01期 No.147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 “双碳”背景下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法律保障

    宛佳欣;何美颖;

    为保障和促进氢能产业发展,近年我国中央和地方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但是,这些文件存在稳定性和延续性差、制度空白等问题,对氢能产业发展支持作用较弱。未来,我国应着力完善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制度,全面统筹协调氢能研发应用,严格氢能标准管理制度,统一氢能技术产业规范;健全氢能产业经济激励制度,加大氢能产业扶持力度;建立氢能企业风险管理制度,有效利用国内国际资本。

    2024年01期 No.147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4K]
  • 以流程改造监督为主线的执行模式重塑

    牛忠志;杨维松;

    传统执行模式弊端诸多,其中执行三问揭露了“一人包案到底”的主要弊端。基于此,存在的问题弊端倒逼执行办案模式在结构和功能方面应作出调整。中央层面的顶层设计落地需要通过流程改造监督,以供给侧改革思维和方法对执行体制、执行流程、执行机制进行改革。即扁平放权,组建平行化执行团队(体制改革),为执行流程化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流程再造,重塑执行流程(流程改革),为激发队伍内生动力打通梗阻;系统集成,构建“全程留痕,节点管控”、“前减后加,积分评价”的保障机制(机制改革),为落实“权、责、利、效”提供配套的保障制度。

    2024年01期 No.147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2K]

史学研究

  • 西汉关中民众对秦朝的情感认同——以司马迁为例

    吴涛;

    无论是在西汉王朝建立过程中,还是西汉王朝建立后,关中民众都表现出对西汉的拥戴。西汉政权作为秦王朝的终结者,使得反秦叙事成为西汉王朝合法性的来源之一。但关中民众作为秦人后裔,在接受西汉王朝及其反秦叙事的同时,也对秦朝有所留恋,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秦朝的情感认同,而这一点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明显的体现。

    2024年01期 No.147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 论辽夏金的山岳崇拜

    郭恺;

    辽夏金三朝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北方民族政权,对自然山岳的崇拜贯穿了其发展的历程,特别是在政治礼法完善和文化信仰塑造等方面有特殊的内涵。其一,山岳崇拜是三朝族源圣地的象征,特别是辽代的木叶山,随之流传的白马青牛神话成为契丹民族重要的族源追溯,此外西夏曼西山和金代长白山也与族源有各式的关联;其二,山岳崇拜是三朝祭祀仪式的载体,辽代的祭山仪式复杂多样,西夏的山神祭祀凸显了朝廷对旱涝灾情的重视,金代则产生了专属的长白山和大房山封祀之仪;其三,山岳崇拜是三朝疆域认定的标识,是中华民族不断开拓边疆地域,扩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体现。

    2024年01期 No.147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 宋代南北江治理研究

    苏换着;

    宋代南北江治理包括三个层次:唐末宋初中原混乱时期,地方豪酋大姓的擅自治理;宋王朝正统地位被南北江豪酋承认时期的羁縻统治;为应对交趾李朝攻击而被迫开发西南边疆所产生的章惇经制南北江。南江和北江的治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通过比较宋代南北江不同历史阶段治理的异同,可对南北江地区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脉络有清晰的认知。

    2024年01期 No.147 87-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文学研究

  • 《宝水》的魅力——评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宝水》

    周艳丽;

    “70后”女作家乔叶的长篇小说《宝水》,2022年一经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就引起了读者和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并获得了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这部以书写新时期新农村发展变化为主题的小说,被文学界称之为是“70后”作家的突围之作,是中国乡土文学的力作。其突出特点主要表现在篇章结构简洁明了;人物塑造生动形象;叙述语言精准恰当富有意味等方面。

    2024年01期 No.147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 符号修辞中的共情伦理——以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像山一样思考》为例

    贾丹丹;

    自然文本不仅重视对包括动物植物在内的自然进行客观描写,还强调人与自然这二者之间符号模塑过程所产生的共情伦理。本文以生态符号学为理论基础,借鉴西方情感主义伦理学中的共情论,分析奥尔多·利奥波德的生态散文《像山一样思考》,研究动物作为生态符号的表意结构和语义机制,以及由此产生出来的共情伦理。

    2024年01期 No.147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5K]
  • 论《金甲虫变形记》的后现代主义叙事

    段军霞;

    后现代主义倡导小说叙事技巧的先锋实验,重构传统的审美精神与审美范式。理查德·鲍尔斯的小说《金甲虫变形记》展现了宏大、复杂的叙事系统,如跨学科叙事、非线性叙事及关联—循环叙事。这颠覆了传统的有序与无序的二元对立,彰显了后现代主义的开放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本文聚焦小说的后现代叙事旨在展示更加立体真实的世界。

    2024年01期 No.147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语言学研究

  • 淄博市周村区地名及其语言学研究

    朱德康;杨美麒;

    周村区地名的语言学特征显著且文化内涵丰富。就语言特点来看,主要体现在其音节特征和构词方式上;就文化内涵来看,地名反映着周村区极具特色的自然生态、经济生活和历史文化。研究发现,周村区地名遵循了自然地理实体名向聚落名和人工地物名、描述性地名向记叙性和寓托性地名转变的规律。

    2024年01期 No.147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 陕北民歌的语言特点研究

    孟万春;张荣;

    陕北民歌是流行于陕北地区的民间艺术文化,是由陕北人用陕北方言直接演唱而成的。陕北民歌除了蕴含陕北独特的民俗文化和精神特质,还有重要的语言学价值。以搜集到的陕北民歌为语料,通过对陕北民歌唱词的分析探究,阐述陕北民歌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特点,进而呈现陕北民歌蕴含的独特的语言魅力。

    2024年01期 No.147 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2K]
  • 从“疾”“病”“恙”看类义词的词义引申规律

    彭鹏程;

    类义词的词义在引申过程中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相对有规律的。本文选用先秦至两汉的语料,对“病”类词“疾”“病”“恙”重新设立义项,梳理目标词的词义引申脉络,旨在通过此方法探寻类义词的引申规律。研究发现,单个类义词通过隐喻、转喻机制引申出新义项,类义词成员之间具有相对引申和跨义项引申的规律,从同一语义场中其他词义演变的影响、使用频率、因果逻辑、以及类推程度四个方面对规律进行了解释。

    2024年01期 No.147 118-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教育教学研究

  • 新时代雷锋精神育人与高校思政文化融合路径研究

    潘忠文;

    新时代下弘扬和发展雷锋精神,培育德才兼备的时代大学生,是整个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雷锋精神育人与高校思政文化的有效融合有利于引导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关系着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基于新时代背景,深入分析雷锋精神育人与高校思政文化的新时代内涵,进一步探究雷锋精神育人与高校思政文化融合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01期 No.147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 讲好思政课必须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的辩证统一

    王立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八个统一”。坚持“八个统一”的同时,要充分认识“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深刻认识“政治性与学理性”统一的机理,深刻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的必然遵循,从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2024年01期 No.147 130-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 组织认同在高校领导—成员交换与教师组织公民行为间的中介效应研究

    刘春意;

    高校教师组织公民行为对于高校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整体功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往研究中分别探讨领导—成员交换、组织认同对组织公民行为影响的成果甚多,但多用于工商企业领域。本研究以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探讨领导—成员交换、组织认同、教师组织公民行为三者的关系,结果验证了组织认同在高校领导—成员交换与教师组织公民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2024年01期 No.147 135-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7K]

文化艺术研究

  • 黄河文化保护视域下豫剧传承与创新研究

    刘常兴;郭晓辉;朱妍;胡会欣;

    豫剧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豫剧故事也是黄河故事。在娱乐方式多元化、生活方式“快餐”化、经济生活城镇化、视听生活碎片化的时代,豫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产业弱小、阵地萎缩、空间挤压、革新缓慢等问题,因此,豫剧人要增强市场意识,壮大豫剧产业,打造良好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加强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从而推动豫剧传承与创新。

    2024年01期 No.147 14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 傈僳族婚俗文化“婚后再名”的社会功能价值探析

    余七斤;

    “婚后再名”是傈僳族独具特色的婚俗文化之一,是傈僳族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的产物。它反映出了傈僳族人对于婚姻的族群态度,具有规范、教育、传承和凝聚家族关系以及教化族人的社会功能和多重价值。本研究立足于“婚后再名”婚俗文化特征、社会功能视角,分析现状,探究其存在方式、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以期对傈僳族社会史和婚俗文化研究、开发与保护,提供参考与新思路。

    2024年01期 No.147 148-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 随类赋彩与随意赋彩:工笔花鸟画色彩表现的变迁研究

    杜媛;孙玲玲;

    工笔花鸟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种之一,具有独特的审美趣味。色彩在绘画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是工笔花鸟画中不可或缺的绘画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工笔花鸟画的设色风格一直在发展变化。色彩表现从依照传统“随类赋彩”对客观事物的简单设色;到“水墨至上”以水墨表达主观情感;发展到当代“随意赋彩”根据主观意愿配置色彩。色彩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逐步呈现多元化的趋向,为工笔花鸟画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024年01期 No.147 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