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红旗渠精神研究

  • 红旗渠廉洁文化及其在新时代的转化运用

    陈晓萍;

    河南林州红旗渠工程总投资近亿元,无数干部经手,却没有发生较大的贪污腐败案件,堪称“廉政渠”,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廉洁文化,概括为红旗渠廉洁精神文化、红旗渠廉洁制度文化、红旗渠廉洁行为文化、红旗渠廉洁物质文化四个方面,内含着“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机制,为新时代开展廉洁文化建设,推动反腐败斗争提供了有益借鉴。

    2022年06期 No.140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 新时代下红旗渠精神对青年的启示

    荆超俊;

    红旗渠的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段宝贵的历史财富,新时代青年必须认真学习和挖掘;红旗渠精神是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新时代青年必须坚持继承弘扬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新阶段的历史背景下,当代青年必须通过学习红旗渠建设历史找“四心”,坚持红旗渠精神,不断与时俱进。

    2022年06期 No.140 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 论如何讲好红旗渠故事

    常卓航;

    讲好红旗渠的故事,才能更好地懂得党的初心和使命之可贵,理解坚守党的初心和使命之重要。文章从讲好红旗渠故事的理论依据、价值意义、原则及提升路径等四个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探讨,为更好地讲述红旗渠故事、传承红旗渠精神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2022年06期 No.140 15-2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周易文化研究

  • 《周易》吉凶哲学发微

    刘银昌;

    《周易》示人以吉凶以便于趋避,除了卜筮这种非常规手段外,还构建了基本完善的吉凶哲学体系。《周易》认为吉凶就是失得之象,吉凶产生的根源就是三才之动以及不同的组合关系,趋吉避凶就是要与时偕行、慎于组合,洞悟“几”的先兆性。《周易》的吉凶哲学认为,吉凶不是决定论意义上的宿命,而是在具体条件下形成的,消除或构建这些具体条件,为人们趋吉避凶提供了一种人文意义上的主体性。

    2022年06期 No.140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3K]
  • 论《观卦》仪礼的身体性感通——基于人类学的展演与解释

    王沁雨;

    《观卦》卦辞涉及宗庙盛大祭祀仪礼中紧密相连的“盥”与“荐”两个仪式,其中蕴含了“感通”的神圣状态。从“盥”到“荐”,面临着诚敬的坍缩——“盥”的作用是沟通阴阳,制造“感通”;当众杀牲的“荐”则具有强烈的原始色彩,把在场者拉向野蛮迷狂。禘礼作为“盥”“荐”的上位整体,在道德教化、构造神圣体验、巩固尊卑制度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时人的身心通过“气”与天地“神灵”确立了“感通”基础,使仪式行为和身体行动具有了观念基础,对仪礼一丝不苟的态度体现了祭礼的实践工夫。

    2022年06期 No.140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 从阴阳和谐的维度新解蛊卦

    马赛;

    蛊卦言“父蛊”“母蛊”,其实是说蛊有来历、分阴分阳,既有表面的也有隐藏的。当蛊之时,治蛊宜阴阳和谐、刚柔相济,猛一点也不为过,主要是先解决问题。“裕父之蛊”实为不积极治蛊,“用誉”则是帝王惯用的怀柔政策。上九所言“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是说承平时代不能无所事事,必须使民众高尚其德行。蛊随本一“对卦”,蛊随相依是历史更替。所谓治蛊,更重防蛊,上九实是强调“防蛊”。

    2022年06期 No.140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政法论坛

  • 《神圣家族》中群众史观的三维解读及其现实启示

    陈泓睿;郭广;

    《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撰写的第一部论著,也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重要发端。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坚定地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深刻地批判了以布鲁诺·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确立了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的地位,进一步点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背景下,充分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对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22年06期 No.140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4K]
  • 情况说明的证据属性及适用规则研究

    吴婉萍;

    情况说明有修补证据能力、连接诉讼进程、提高效率的功能。其功能强大、适用广泛、制作随意在实践中已是默认事实,而法律中却无明确规范可循。对其证据能力和证据种类的讨论,学界意见尚未统一。在以审判为中心的改革背景下,有必要给予情况说明证据属性新的研究。通过法律规范解释,立足于实践需求,可以肯定与案件事实有关联的情况说明的证据能力,可将其认定为独立的笔录证据。通过要求其统一形式规范、符合基本证据能力要求、适用法庭异议规则等,情况说明得以更合理地立足于证据体系中。

    2022年06期 No.140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9K]
  • 民营企业合规主体责任检察监督机制研究

    于昕伯;

    民营企业合规机制建设面临法律监督机制不健全、检察机关诉源治理不足和多层次风险防控体系不完整的现实梗阻。为妥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发挥企业自治与营商环境法治相结合的优势,搭建民营企业管理与制度合规平台,从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入手完善民营企业合规建设,防范民营企业刑事风险,做好前端治理,立足检察监督职能构建试点合规运行、创设案源研讨、专项保护和相互衔接机制。

    2022年06期 No.140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5K]
  • RCEP背景下中国-东盟商事纠纷在线调解的现实图景及完善策略

    田皓宇;

    随着RCEP的正式生效,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商事纠纷也会不断增加。在线调解作为纠纷解决机制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中国-东盟商事纠纷的解决中具有维持当事人之间合作稳定、迅速化解矛盾的作用,进一步丰富了“融解决”理念。但当前中国-东盟商事纠纷在线调解存在着在线调解机构建设不足,在线调解人才数量不足,行业协会在商事纠纷解决中主动性不强,参与度不够等问题。对此,应打造一批专业、权威的在线商事调解机构,强化在线商事纠纷调解人才联合培养,积极推广在线商事调解,促进中国-东盟商事贸易的发展。

    2022年06期 No.140 56-5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史学研究

  • 清末书院改制前传统书院生徒群体构成与取录迁转研究

    黄漫远;

    清末书院改制被认为是中国教育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重要历史事件。该文选取《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中所辑清末人物中记述其书院经历的33位生徒,通过对他们年谱的阅读,以量化的数据并参以实情佐证的方法构建变动中非菁英学人的历史,考察其入院前科名、学缘、地理来源以及取录、迁转等基本情况,发现清末书院改制前,生源结构同质化情况依然显著,生徒流动仍遵循传统流动模式,知识人自我定位和社会定位的变化滞后于体制变化。清末书院生徒是近代中国“新旧之间”知识人群体的一个缩影,其变动和历程,折射出近代中国的巨大转变中的细节。

    2022年06期 No.140 6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4K]
  • 《人民日报》有关郑成功的历史记忆

    苏全有;赵芳鋆;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民日报》对郑成功的报导有两大特征:其一是逢十纪念,其中1961-1962年、1981-1982年最为热烈隆重;其二是多元化的纪念方式,除了最为主要的会议方式之外,还有刊发诗文、绘画、雕塑、电影、演出、塑像、展览、拜谒及史实考订等形式。

    2022年06期 No.140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2K]
  • 雍正时期曾静案及王朝正统性考察

    屈嘉文;

    清入关前就面临着人数上劣势、文化上落后的局面。有清一代满汉之间的矛盾一直存在,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族军事贵族力量不断衰弱,进而统治者更多地转向了文治。边地书生曾静指使学生张熙投书岳钟琪图谋反叛,二人并未被以谋逆处死,雍正将二人赦免放回湖南,同时将《大义觉迷录》刊行天下,如此处理的方式,可以作为对雍正王朝正统性强化的一个切口进行探讨。

    2022年06期 No.140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青团建设的历史考察及启示

    马兴梅;

    20世纪初,在内忧外患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积极指导、创建了社会主义青年团,也由此确定了党团特殊关系的基本框架。文章通过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青团建设的历史脉络,厘清了初创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缔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及其承担的历史任务等本原问题,对深入认识党团关系、科学把握共青团工作的规律,有效推动党的青年工作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2022年06期 No.140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文学研究_陈才生文学创作研究[笔谈]

  • 我与文学——从《自在文录》谈起

    陈才生;

    <正>《自在文录》是我40年来教学之余的一个文学创作自选集,含散文小说共116篇,其中有我对世界和人生的感受,也有我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追求。我对文学的兴趣始于少年时代。在故乡老油坊读初中时的苏喜成老师,在村东山岗上读高中时的苏保和老师(这两位老师我在《村学记》中都写到过),在镇中复读时的陈迷存老师等,既是我的语文老师,也是我的文学启蒙者。当时所谓的“文学爱好”主要表现在阅读和作文上,喜欢看一些故事性的“闲书”,如《水浒传》》《三国演义》

    2022年06期 No.140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 一样文心,两副笔墨——略论陈才生的文学创作

    姬学友;

    <正>近日,河南文艺出版社隆重推出陈才生教授的文学自选集《自在文录》(包括散文集《太行漫笔》和小说集《林虑纪事》)两卷,全书约60万字,这是作者数十年来文学创作的结晶。珠玉在前,清心展卷,任谁都会由衷感佩并爱不释手的。作为与作者相识相交近四十年的老同事、好朋友,我觉得必须写点什么,才能聊表我的祝贺祝福之情。事实上,在获赠《自在文录》的第一时间,我就连缀了一篇不成系统的短文,发表在“安阳文化大讲堂”的公众号上。

    2022年06期 No.140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 故园情·学院派·太行风——谈陈才生《自在文录》集

    王兴舟;

    <正>陈才生教授的《自在文录》出版,是我们安阳文学界的一件大事。这段日子,大家都在传播这个喜讯,也在评论这部著作。《自在文录》分为两卷各有其题:《林虑纪事》者,为小说卷;《太行漫笔》者,为散文卷,卷帙浩繁,总字数在60万以上。《自在文录》是陈才生教授近年来创作作品的集中展示,创作量大,风格独特,有文本意义,所有作品皆是真诚写作,都是他对这个世界的关心、忧虑、赞美和承担,真正深入进去研读,就会感觉整个世界从心底里不一样了。

    2022年06期 No.140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1K]
  • 陈才生的意义

    付定裕;

    <正>陈才生的小说集《林虑纪事》和散文集《太行漫笔》,煌煌两大册,约60余万字,是他多年来集腋成裘的文字精华。这些作品立意之深刻、文辞之老辣读者自可领悟,我不必多言,但我想借此机会讲一些题外话,谈谈陈才生教授对于林州、对于安阳、对于安阳师范学院的意义。林州是陈才生老师的故乡,又称林县,古称林虑,位于太行山东麓,以红旗渠著称于世。陈老师的文集取名《林虑纪事》《太行漫笔》,可见他的文字与故乡“林虑”“太行山”的血肉联系,

    2022年06期 No.140 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1K]
  • 虬干老枝爆艳芳——评陈才生的小说

    王凤森;

    <正>陈才生教授新近出版的《自在文录》文集共分两集,一集以散文为主叫《太行漫笔》,另一集《林虑纪事》小说居多。在此,我谈一下才生教授的《林虑纪事》,同时也兼谈一下我对安阳小说创作的一些肤浅思考。总体来说,无须讳言,过去一个时期甚至到目前,安阳的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是个弱项。这是很多人的共识。去年,在兴舟先生的新书发布会上,我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是困扰了我很久的一个问题,那就是:陕西那片厚土孕育出了以陈忠实、贾平凹、路遥为代表的文学陕军;而打开河南的文学版图,从南往北看,

    2022年06期 No.140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4K]
  • 健笔凌云意纵横——评陈才生的《自在文录》集

    江重会;

    <正>陈才生老师不仅是我们大学期间教写作课的老师,还是我的班主任,更重要的是在我们大学毕业后这近三十年中,他一直笔耕不辍地在文学创作实践的道路上健步前行,让他的弟子们感佩着、羡慕着也下意识地追随着。上大学时我们阅读他与周艳丽老师合著的《缪斯钟情的女儿们》。毕业十年聚会时,他签名赠送我们他的新著《李敖这个人》。毕业二十年聚会时他主办的《秋水》向我们发出“毕业二十年”征稿邀请。在这些年中,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号召引领我们:

    2022年06期 No.140 9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K]

语言学研究

  • 释论“由”字本义及其甲骨文字形——兼释《韩诗》“横由其亩”

    邹旻;

    “由”字是传世文献中常见的一个字,用法很多,意义多变,而其本义一直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依据《说文》《释名》《周礼》等文献综合判断,“由”字本义应为“沿着田中阡陌正道而行”。《韩诗》“横由其亩”的含义是“牵牛沿着田垄而耕”,用作下文“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的比兴。“由”字的甲骨文字形为“■”或“■”,卜辞“■”是就“十二月治田,不伤田中野兽”一事进行卜问。

    2022年06期 No.140 97-10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 河南滑县方言的代词

    胡伟;胡艺淼;

    滑县方言第一人称代词单数一般用“俺”或“我”。第一人称复数使用的是“俺、咱”或短语形式,短语形式是在“俺、咱”后边加数量短语。滑县方言用“俺”“俺仨”“俺一班儿”等表达包括式。“咱”“咱俩”“咱仨”“咱一班儿”“咱几个儿”也表示包括式。第二人称代词单数一般用“恁”或“你”,复数是“恁”“恁俩”“恁仨”“恁一班儿”“恁几个儿”等。第三人称代词单数一般用“他”“她”“它”,复数一般是“他俩”“他仨”“他一班儿”“他几个儿”。滑县方言中,“这”类为近指代词,“那”类为远指代词。滑县方言的疑问代词有“谁、啥、咋、咋着、咋样、为啥、干啥、哪儿、多昝、啥时候”等。

    2022年06期 No.140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 现代汉语作格动词研究反思

    李佳;

    作格动词作为一种具有类型学意义的动词类别,表现出一系列特殊的句法语义现象,汉语学界的学者们对该类动词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过对已有相关研究的考察发现,目前对该类动词的研究大多只是基于理论,从而使得对该类动词的研究和认识还比较有限。在对现代汉语作格动词进行研究时,除了要进行理论上的研究之外,还应结合真实语料进行考察,从而推进对该类动词的研究和认识。

    2022年06期 No.140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 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语言哲学思想比较探究

    杨昊晟;

    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都是近代著名的哲学家,两者在存在哲学、语言哲学、心理学等领域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维特根斯坦与海德格尔在语言哲学的研究上都突破了传统的表象主义和形而上学语言观,在语言的存在论上和真理观上都具有相似观点。然而因所处哲学流派和时代背景的不同,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虽然对语言哲学的研究具有同质性,但两者研究语言哲学时的思维方式不同,对源初语言的界定以及针对传统形而上学观点的反对程度也不相同。

    2022年06期 No.140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0K]

教育教学研究

  • 教育学类专业硕士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构建——以河南省为例

    姚远峰;

    新形势下加强河南教育学类专业硕士评价标准的建设对推进河南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教育学类专业硕士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着手,借鉴相关专业硕士质量评价研究的成果,提出了教育学类专业硕士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原则,构建出一套教育学类专业硕士教育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以期推动河南教育学类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理论深化和实践创新。

    2022年06期 No.140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1K]
  • 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开展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的策略研究

    王卫民;孙朝阳;魏凤玲;

    开展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是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研究生教育需求的必然要求和提高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办学实力的有效抓手。硕士授权审核在增列数量上的渐趋稳定性、授权审核时间的规律性和申请条件的明确性,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从自身办学实力与特色优势出发,对标基本条件,提前规划立项建设方案,探索适合自己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道路提供了可能性。新建地方高校应从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对标对表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基本条件,将国家和社会之所需与自身优势特色之所能相结合,重点建设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为实现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突破准备条件。

    2022年06期 No.140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 建构主义理论下英语专科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

    郭竟;

    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英语专科生的教学实践能力,提出具体的培养策略,符合国际、国内发展的战略需要。通过探究影响教学实践能力提升的因素,从不同的视角提出具体的培养路径,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当前英语专科生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拓展专业知识与技能、优化培养目标、完善评价体系、深化课堂教学技能等应对策略。

    2022年06期 No.140 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创新与实践

    张玉莲;

    作为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专业基础课,“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是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课题。根据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思政建设,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专业课程目标进行,遵循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要求开展。按照古代文学的教学逻辑,可从三个层面进行该门课程的思政教育:搜集相关文学素材,整合其间的思政内容,将之隐性介入专业教学。

    2022年06期 No.140 132-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1K]

文化艺术研究

  • 乡村文化产业振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

    时斌;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通过文化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是乡村实现振兴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发展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1])。在乡村文化产业振兴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些让人民满意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乡村文化产业缺乏内动力、乡村文化产业振兴人才队伍薄弱、乡村文化产业振兴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要实现乡村文化产业振兴,必须大力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激发村民的主体意识、充分兼顾社会效益,打造特色品牌,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2022年06期 No.140 13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模式创新研究——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张明;张翊颖;

    《典籍里的中国》凭借其超高的收视率,成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又一次成功尝试。该节目在内容、形式、舞台以及传播层面上的创新,为文化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

    2022年06期 No.140 14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 电影的声影关系:从影响到构成——以希翁与德勒兹的声音影像理论为依据

    陆金麒;徐辉;

    米歇尔·希翁的电影声音理论颠覆了以往的视听分析方式,将电影声音摆在了影响电影艺术性表现的突出位置上。在《视听》一书中,希翁论述了电影声音的重要意义,即通过声音的“增值”作用使电影画面得到充实,从而丰富了影像整体的视听效果。而吉尔·德勒兹在其所著的《电影》两卷本中同样关注了声音与影像的关系。电影作为一个整体性的影像系统,声音是其中重要的构成因素。在列举电影声音对画面的具体作用的基础上,结合德勒兹的影像理论,尝试对电影声音与影像的关系做出更进一步地理解,即电影声音可以直接构成一种影像。

    2022年06期 No.140 148-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9K]
  • 阅读推广视域下高校图书馆线上线下推广策略探究

    刘青;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线上阅读推广成为图书馆工作新常态。然而,我们在利用线上阅读推广独特优势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意识到线下阅读推广的不可替代性。高校图书馆在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时应利用线上与线下各自的优势与特点,建立线上线下立体推广模式,实现数据共享、相互补充、节奏相宜,有规划地引导读者线上线下进行切换。文章在总结线上与线下阅读推广优势与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当前高校主流阅读推广活动类型,提出了活动开展的建议。

    2022年06期 No.140 153-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征稿启事

    <正>《安阳师范学院学报》始创于1980年,是由河南省教育厅主管,安阳师范学院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为河南省一级学术期刊,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1-5330,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41-1331/Z。创刊以来,《安阳师范学院学报》本着“彰显特色、服务社会”的理念,促进了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学术交流,赢得了较高的声誉。为更好地服务地方文化,彰显学报特色,自2020年起,《安阳师范学院学报》在原有栏目的基础上,增设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红旗渠精神研究”“周易文化研究”专栏,欢迎专家学者赐稿。

    2022年06期 No.140 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 《窗台上的野花》

    王华威;

    <正>~~

    2022年06期 No.140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K]
  • 《东篱菊》

    郭晓冰;

    <正>~~

    2022年06期 No.140 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 下载本期数据